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3、“跟讀訓練法”。當幼兒有了良好的指讀常規,懂得從左向右一個一個地指讀,并具有一定的識字量(約250個字左右),對識字、閱讀有了濃厚的興趣時,就可以使用“跟讀訓練法”。使用“跟讀訓練法”要注意堅持“反芻互滲”的原則,教師所提的目的字只是整篇課文全部生字的一部分,而且所提的目的字不要求一節課百分之百地掌握。因為在接下來的日子還繼續有大量的閱讀,很多字在文章中多讀幾遍自然就掌握了。我們在學習中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
(1)“頓讀與順讀”結合。例如:“小白鵝,長得俏”這句話,教師頓讀“小”,幼兒跟讀“小”,教師讀“白”,幼兒跟讀“白”……,然后教師再順讀一遍“小白鵝,長得俏”,幼兒跟著讀“小白鵝,長得俏”,因為頓讀能讓幼兒指字輕松而準確,有正音的作用,但連貫感不夠,不利于幼兒對整體內容的把握,所以頓讀與順讀結合運用是最理想的。
(2)默讀:也就是教師讀課文,幼兒指字,心里在讀。
(3)同讀:也就是教師與幼兒一起讀。
(4)跳讀:例如“小白兔,長得俏”這句話,教師讀“小”,幼兒讀“白”。
(5)倒讀:也就是從后向前讀。進行“倒讀”時有時需加“順讀”來推導。
“跳讀”和“倒讀”這兩個環節是一個治“懶漢”的方法,能推動幼兒動腦,同時,對校正幼兒心不在焉、左顧右盼,注意力渙散的毛病也有很強的功效。
4、“文中識字法”。就是把閱讀內容直接交給孩子,讓他不再跟老師學讀,而是獨立閱讀,遇生字時,憑借語言內在聯系進行大膽猜測、推斷、無師自通地讀出字音。運用“文中識字法”時,當幼兒對課文已閱讀完一遍,教師就立刻收集大多數幼兒都不會的生字,提到黑板上來給生字編號,讓幼兒搶答,最后由教師來范讀。有必要時還繼續采用“文字搬家”和“游戲識字”的教學環節。
“文中識字法”讓幼兒在還存在一部分生字的時候,就進入對文章內容的了解,開始獨立閱讀,不但使幼兒在有限的時間內增加了閱讀量,進入博覽群書的狀態,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幼兒自學的能力。
除此之外,我們還充分利用幼兒生活的室內外空間為幼兒創設文字環境,通過與環境中的字詞經常性接觸,從而在日常生活中認識許多常見的漢字。
總而言之,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根據幼兒不同的發展階段,適時轉換和靈活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以更好地培養幼兒良好的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
上一頁123 下一頁下一篇:一張有格調的“男子漢”名片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在家營造讀書為樂的氛圍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