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編輯的話:小學階段的孩子,因為老師喜歡孩子認真,所以家長就懼怕孩子的好動;幼兒園階段相反,因為老師允許孩子的動,于是家長都以活潑好動為最高目標。看到安靜的孩子就覺得這個孩子過分木訥,有問題。其實孩子不管好靜好動,都沒有問題,問題在于家長把它當成了問題。
這篇文章的作者提出了新穎的觀點,老嫌孩子不活潑的家長,看是否可以革新下自己的觀念。
幾乎每個成年人看兒童,都有一個固定的模式——他們天生好動,一刻也不能靜下來。于是休閑時,常帶他們到充滿聲光刺激的游樂場所,課業的安排也是一樣接一樣的,生怕稍一停頓就輸給別人。在父母的安排下,能有多少思考經驗,則不得而知了。
《諸葛亮誡子書》云: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靜無以成學。
如果我們錯失孩子安靜的本質,任其偏向喧鬧,對他們身體與精神的發展,將是很大的損失。
靜定讓孩子更專注
我們常為心不在焉,未做完一件事又急著做另一件事,似乎很忙碌,但永遠無法做好一件事的孩子擔憂生氣,甚至斥責打罵,最后束手無策時,只好自圓其說:大概是他的個性吧?
事實上,孩子是有安靜的本質,如果成人懂得安排環境,孩子的心智能奇妙地統整起來,因而變得鎮靜、喜悅,忙碌、忘卻自我,就如同克服了自己,也克服了周遭的小小勝利者。
古今偉人成功的共同特質之一,就是能專注到忘我的境界。
而孩子學習能力的好壞,也與能否專注有極大的關系,蒙特梭利博士曾說:“注意力集中,是兒童往后一切發展的基礎。”
她以用圓規畫圓作比喻,說明專注力有如圓心,當圓心固定時,才能畫出完美的圓。
許多成人,其實也知道專注力對孩子的重要性,只是大多數不明白專注力是一項特質,只能經由練習而獲得,無法經由命令而產生。成人如看到兒童分心、注意力不能集中時,大聲斥責或提醒他們要專心,是一點作用也沒有的。
但是“靜、定”活動的訓練,絕對是對孩子專注力的培養和獲得,有很大的幫助。因為,兒童在“靜、定”活動的過程中,是以意志控制自己身體的活動,換句話說是以意志(精神)支配隨意肌(肉體)。能夠完成靜定活動,是基于兒童意志力的安靜。
當我們能靜定時,精神狀態是放松的,此時腦波會出現α波,而α波很適合發揮豐富的想象力,對右腦的開發,相當有幫助。
右腦是直覺的腦,因此在右腦發達的時期,給予孩子任何教導,他們都會直覺、沒有選擇地吸收,同時右腦也是以潛意識為主的腦。
而左腦是顯意識的腦,有選擇性辨別的能力,會對外來的信息說“不”!因此,當孩子六歲后,左腦功能快速發展,就不會全盤接受父母師長的教導。
很怕輸在起跑點的父母,過度重視智育(也就是左腦的教育)。其實在嬰幼兒時期,人類的右腦特別發達,結果因成人的功利,錯失了用右腦強化孩子左腦功能的機會。
幫助幼兒心靈的開展
所謂教育,就是給予適當的環境,協助兒童的發展,并期待人格能健全發展。有一天,意大利教育家,瑪利亞蒙特梭利博士,從一位母親手中抱過一個嬰兒,她看著嬰兒紅潤圓胖的臉孔,透出一股難以形容的安詳、寧靜。
這個發現,激發了她的靈感。她將安靜變成一種游戲,用在小朋友身上,結果收獲超乎她的預料,孩子非常喜歡這個游戲,他們一旦認識、體驗安靜游戲后,便會一再要求多次進行。
這顯示安靜確實是兒童生命本質的一部分。
事實上,兒童內部存在著自然發展的法則,有運用自己心智能力、實踐自我表現的欲望。成人若懂得站在協助者,而不是干預者的角度,去尊重孩子各階段身心的發展,他們自然會完善地開展自我。
靜、定活動的安排,就是有助于孩子心靈的開展,孩子在心靈安靜后,能學會聽和管理自己的能量,體會內在的安定,對孩子心靈成長有很大的教育意義。而且他們內心獲得抒發的渠道后,也會培養關懷他人情感,以及寬容他人的精神。
最常見最無效的溝通方式
當孩子對父母造成困擾時,父母最常見的溝通方式或者指責就是:
1.命令、指揮
“你去找別的東西玩。”
“把這里收拾干凈。”
“不準大聲尖叫。”
2.警告、恐嚇、威脅
“如果你再來搗蛋,我就要打你的小屁股了。”
“玩具再不收回玩具箱,我就全部掃到垃圾桶。”
“你如果成績再這么差,玩游戲時間就別想了。”
3.忠告、訓誡
“妹妹小,不懂事,別和她吵架。”
“請別吵我,我快被你們吵死了。”
“東西用之前,請先征得別人的同意。”
4.提供建議、解決辦法
“你為什么不去看故事書呢?”
“我想,你去畫圖好了。”
“小孩子,是不是應該誠實啊?”
這些談話的方式,將產生了下面的后果:
1.致使孩子抗拒父母。
2.孩子誤以為父母當他是傻瓜。
3.孩子覺得父母不顧及他們的需求。
4.孩子覺得有罪惡感。
5.刺傷孩子自尊心。
6.致使孩子層層武裝自己。
7.激發孩子攻擊父母的念頭。
因為這種談話方式在有意無意間,告訴孩子你已替他想好了解決的辦法。
你指揮他、控制他、恐嚇他,要他完全聽你的,此時孩子完全置身事外,沒有一點參與感。這樣孩子自然會采取防衛、抗拒,甚至對父母充滿敵意。父母完全不自覺他們這樣做,是在剝奪孩子設身處地為父母著想的機會,久而久之,孩子根本無從學習如何去“體諒別人”和如何“負起責任”。 (沈金慧)
下一篇:別讓“情緒污染”影響孩子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孩子總磨蹭家長該如何做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