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依賴的小野貓
小菲長得白嫩甜美,又是家中的掌上明珠,平日飯來張口、茶來伸手,可嬌慣了。家人都覺得好玩,“享受”服侍她,也毫不介意她的態度。
進了幼兒園之后,小菲更是不肯自己吃飯,不管誰,只要不順她的意,她就大哭大鬧;玩玩具時,她想玩的時候就會執意搶別人手里的玩具;玩耍時,她只想贏,即便老師多次提醒要遵守游戲規則,她依然我行我素,甚至變本加厲。一個月下來,弄得老師招架不住,深恐發生意外,只好請家長把她帶回家,另請高就。
數千年傳統,中國人經營家庭也自然形成孩子是不打不成才的觀念。20世紀末,國人的教養觀念又轉變為:“家里再怎么苦,都不能苦孩子。”因此,孩子在家中受到百般呵護與寵愛,形成了另一個大問題。
根據近期調查,中國社會中剩下21.1%的家庭仍堅信孩子不打不成才的陳舊思想,而多達54.1%的家庭期待給孩子適合的教養,積極尋求有科學根據的家庭教育咨詢,朝著經營“和諧家庭”的目標努力。
是民主,還是放任
家庭是孩子初期學習與成長最重要的環境,而父母的教養態度與平日的言行,會影響孩子人格的塑造??墒?,有的父母誤把放縱當作是民主、把混亂當作是自由。
所謂民主,是在法治的規范下,由人民治理。但是當孩子的動作還不夠協調、還不易掌握自己的情緒、還不擅管理自己的行為時,當然談不上民主,他們需要的是父母的監護與指導。隨著孩子身、心、靈的逐漸發展,才適宜逐步釋放自主的權利給孩子。
放任導致退化性格
從小被放任慣的孩子,容易形成嬌縱、沖動、任性、目中無人的個性,不能如愿時就會退化到幼稚期,企圖以哭鬧、耍賴、撒謊等方法,堅持要他人妥協。年幼時家人覺得他惹人憐愛,隨著歲月的流逝,家人習慣姑息孩子,以息事寧人。
但在外面的世界里,想要用退化心理防御機制(defense mechanism)就沒那么容易得逞,可能被他人視為“敬鬼神而遠之”的異類。這類孩子因心智幼稚,不太會花心思在提升自我的層面上,比較會沉溺在原始欲望中,比如吃、喝、玩、樂的享受,物以類聚的結果,來往的都是些損友,更強化此負面個性的傾向。
心理防御機制
人要活得愉快,欲望必須得到滿足。孩子從滿足最基本的吃飽、喝足、睡夠、衣暖、身體舒適等第一層的生理需要,其次是第二層的身心安全感,然后是感受與人互動中的被愛與歸屬感的第三層需要,再來是孩子從生活中、玩樂中及學習中獲得學會后的第四層需要----成就感。
然而,生活中未必事事順心。自我(ego)功能是隨年齡的增長、生活的歷練,逐步提升的。當孩子遭遇不順時,原始欲望(原我)未獲滿足,或無法在符合外界期許(superego超我)的方式下滿足原始欲望時,感到挫折與不安,為減輕內心的焦慮,會形成(大多在潛意識中進行的反應)防御性的想法、言行,此謂之心理防御機制。
心理防御機制的類型
心理防御機制有10多種,大致上分類為:成熟類(仿效、認同、升華、幽默、利他)、不成熟類(退化、投射、幻想)、神經質類(潛抑、轉移、反向、內射、隔離)、病態類(否認、妄想型投射)。所以,如果孩子持續使用退化心理防御機制,將導致形成不適應行為,會危害到孩子的身心健康。
Tips:根據勒溫等人的研究,認為2至5歲的孩子在遭遇挫折后會表現出退化行為(regressive behavior),平均要比實際年齡倒退1年或1年半。
避免心理退化 教你三個策略
1. 關愛與教孩子感謝
孩子出生時,凡事需要人打理,從喂奶、換尿布、翻身等。父母應該給予充分的關愛與照顧,讓他得到飽足、溫暖、舒適、愉悅和被愛、被守護的感覺。孩子從接受愛的過程中,肯定自己的存在與重要性。
但隨著孩子逐漸成長,父母要留些時間與空間,讓孩子跟自己相處。例如,3個月大的寶寶半夜啼哭,如果不是喂奶時間,父母不必馬上起身抱他,大多數寶寶會吸手指安撫自己,然后安靜下來。6個月大的寶寶要喝奶,父母可以在喂奶前讓孩子學習等待,而不是哭鬧。9個月大的寶寶在接受照顧后,要教他用拍手表達感謝。
2. 觀察與引導
1歲以后,孩子的腿能走、手能拿、腦能想,透過觀察學會模仿、透過傾聽懂得道理。父母就要觀察和引導孩子表現出符合年齡成長(被期望)的能力,例如:
※ 1歲——握湯匙吃飯、拿杯子喝水、脫襪子等。
※ 1歲半——脫鞋子、坐馬桶、收拾玩具、給鞋子“排隊”等。
※ 2歲——脫外套、脫褲子、洗手等。
※ 2歲半——穿簡易的鞋子、扣按扣、自己坐小馬桶解便等。
※ 3歲——脫衣服、穿外套、穿襯衫等。
父母要啟發寶寶模仿行為的興趣,創造機會讓孩子從會做事情、習慣做事情,到有責任完成任務,建立生活自理的習慣。
3. 監督與守護
法律上父母是孩子的監護人,要提供孩子安全的成長與學習環境,讓他從中獲得品德與智慧,往后能獨立地成為對國家和社會有用的人。如果父母凡事幫孩子做,他永遠像個孩子;如果父母放任孩子為所欲為,他永遠像個沒責任感的野孩子。
父母要適度地讓孩子自理生活,行為上適當地給予限制,以守護孩子的安全、成長和健康。逐步引導孩子將父母給予的限制,內化為自我判斷的智慧,成為自我限度,終究成為能夠自主獨立的人。
結語:
生命從誕生開始,就不斷通過學習得以成長。藉由適應、體驗,使精、氣、神增強,心智得到啟發,并用它來面對未來不可預期的遭遇,以解決問題,得到內心的安寧與喜樂。
生命的歷程除了享受被愛,也要發展出能愛他人的能力,進而形成互助。生命教育的核心就是愛與智慧,也就是感情的能力和理智的能力,以落實生命力。生命的意義也建立在學會自愛,并看到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下一篇:性格孤獨的孩子是孤獨癥嗎?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女孩更容易從錯誤中學習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