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魯稚簡介:專業作家,現居北京。先后從事教育、新聞、出版等行業。出版過十余部著作。其中多部作品在中國內地、香港、臺灣及韓國、新加坡、加拿大等國家和地區暢銷。主要作品:寓言集《準備發芽的樹》;散文集《你不來我也等》《正在消失的物品》;教育書《平凡的孩子也有春天》《讓孩子做最好的自己》;夫婦合著的暢銷書《為什么是窮人》《中國式商道》《窮人缺什么》等。
魯稚如是說
競爭是客觀存在的,就算不考試了,還會有其他方式的競爭。生命本身就是競爭的產物,上億個精子中,只有一個勝出者得以和卵子結合。既然來到這個世上,就應該迎接挑戰,把競爭進行到底。怨天尤人是沒有用的。不管現實合不合理,你就生活在現有的環境中,你改變不了環境,只能改變自己。
在現今的體制下教育孩子您有困惑嗎?
您是否認為學習和快樂是一對不可調和的矛盾?
您能容忍孩子不突出、不冒尖嗎?
您認同吃苦教育嗎?您會給孩子什么樣的吃苦教育?
您會把家庭經濟狀況告訴孩子嗎?
您是如何對孩子進行責任感、使命感教育的?
您能幫孩子找到幸福生活的秘訣嗎?
……
魯稚老師是作家,也是母親,她和如今所有的家長一樣,每天都在為孩子的學習、生活、前途、命運擔憂、操勞。身在其中,她是如何認識、看待當今的社會競爭、教育競爭,如何認識、看待孩子的學習問題、教育問題的呢?請看這篇對她的訪談——
“快樂”和“贏”是可以統一的
記 者:在很多家庭,孩子還小,家長就用“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弱肉強食,適者生存”“愛拼才會贏”“大者恒大,贏者通吃”……這些極端自我、極端好強的格言、典故來鼓動、激勵自己的孩子。這些極端好強的格言、典故對孩子未來的發展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呢?
魯 稚:“贏”這個詞,看起來喜氣洋洋、霸氣十足,但實質上它是非常殘酷的。因為有“贏”就有“輸”,贏不是哪個個體的事情,而是多方力量對立、斗爭的結果,所以,它一經出現就充滿硝煙味。在誰都想成為“人上人”、都想“贏者通吃”的競爭背景下,大家想一想,這會使大多數人受益呢,還是只會使極少數人受益呢?答案是顯而易見的。您看那些海選、競賽、選拔賽什么的,多少人賠了時間賠金錢,最后受益的是什么人?當然是主辦方和那些微乎其微的勝出者了。
只要是狼煙四起、你爭我奪、你死我活的競爭,贏者就不可能是普通大眾。所以,對于那些不具競爭實力的人,或者競爭方向搞錯了的人,盲目跟別人爭呀、斗呀、不達目的誓不罷休呀,其最終結果必然是傷身又傷心、“賠了夫人還折兵”。這是惡性競爭的一大弊病。
另外,人們所謂的勝利,僅僅只看到了人與外部世界斗爭的勝利,竟忘了人是內心世界極為豐富的動物。其實,人的內心沖突才是痛苦之源;人的快樂、幸福并不單純是,或不主要是由外部的成功帶來的。一般人通常所謂的成功,只是一種功利性的成功,這種功利性成功都是有具體指標的,成功與否是一目了然的。但人的內心的愉悅和寧靜,卻只有自己能夠感受,外人是難以窺破的。所以,世俗的成功并不一定就能帶來內心的愉悅和寧靜。人可能在與外部世界的搏斗中獲勝,卻未必能在與自身的對抗中獲勝。
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一些明星、老板、博士、碩士、名牌大學學生自殺、出家、精神失常的報道,這些成功人士、天之驕子長期處于勝利的光環中,表面看來威猛強大,內心其實極為敏感、脆弱。他們一旦遭遇什么困難、挫折,或者欲望落空,或者心靈失衡,很有可能就一蹶不振,陷入抑郁、自卑、自閉的泥潭,甚至走極端……這是惡性競爭的又一弊病。
人人都忙于競爭,可很多人卻疏于競爭心理的疏導和調節,我們家長、孩子不能不有這方面的感悟和覺醒。
記 者:我們希望孩子快樂,也希望孩子“贏”。快樂和“贏”有對立的一面,也有統一的一面,怎么才能克服二者的對立性,增強其統一性呢?
魯 稚:“要快樂,也要贏”,這是對立統一的兩個方面:一方面,只有快樂地學,才能學得好,才能贏;另一方面,只有戰勝怯懦、戰勝自卑、戰勝懶散,才能贏,才能獲得真正的快樂。
孩子天生都是有能量的,人的能量需要釋放,釋放得越徹底,越有快感。就像體育運動,當時累得筋疲力盡,過后卻有一種難言的輕松和舒暢。舊的能量不釋放,新的能量就無法補充。所以,我們應該想盡辦法,讓孩子把自身的能量都釋放出來。盡情地玩耍,高強度地學習。這是二者高度統一的有效途徑之一。
懶懶散散是有害的。懶散的人并不快樂。人生必須張弛有度,有積蓄也有釋放,有輕松也有激烈;太輕和太重都是有害的,生命中有不能承受的重,也有不能承受的輕,二者統一起來才是愜意的。
很多人都把孩子的業余學習看成是一件苦差事。其實,孩子下棋、打牌、玩電腦,不都是一種智力游戲嗎?為什么不能把奧數、英語也當成一種游戲呢?數學游戲、語言游戲本身就是游戲中的兩大門類,自身就是有樂趣的。當孩子能夠掌握一些新的知識,能夠解決一些難題的時候,他那瞬間的興奮和刺激,那種成就感,和游戲里的升級、過關又有什么區別呢?
孩子學習的快感是被分數的壓力摧毀掉了的。如果把分數的壓力放在一邊,僅僅鼓勵孩子多動腦筋、多學習,用游戲的精神去學習,孩子反而有可能既快樂又贏。
快樂不僅是在一件事的過程中,也體現在結果上。比如登山,登的過程固然重要,看到風景,體驗了人生。但登上之后,那種“一覽眾山小”的豪情,那種喜悅和暢快從每一個毛孔里噴涌而出的感覺,是只有登上了峰頂的人才能體會的。明白了這一點,體會到了這一點,孩子就會對登上峰頂有一種真正的渴求。學習的魅力和登山的魅力是一樣的,心中懷著渴求去學習,學習不是壓力,而是內在的渴求,這樣的學習,“贏”反而會成為一件自然而然的事。
下一篇:看清孩子“頂嘴”的“真相”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第二梯隊的孩子更易成功?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