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現在聽我說。一方面,對于一本強調“準媽媽應該合理安排飲食結構”的書,我們確實很難提出質疑。另一方面,我們幾乎不可能不去質疑一本會把孕期女性逼瘋的書。“這本書讓她們受盡折磨,也讓我受盡折磨。”說這句話的是在紐約市西奈山醫學院擔任產科教授的克雷格·比辛格爾博士,他最害怕的事情就是看見他的患者手捧《孕期完全指導》在讀。教授給準媽媽們的建議則是:“該怎么吃就怎么吃,跟你過去的習慣完全一樣,只不過要稍微多吃一些。”
至于“每一口都要充分考慮”這樣的建議,還是算了吧—那只會給準媽媽們增加煩惱。(至于那些吃東西時真的“每一口都充分考慮”的人,不是通常被定義為厭食癥患者嗎?)正是這樣的煩惱才最容易給腹中的胎兒造成傷害。更何況,這只是在孩子出生之前!
而在孩子出生之后,煩惱更是永無休止。隨便找一家圖書館或者書店,逛逛那里的親子類圖書專區(或許你已經在這里了,如果是這樣,就買下你手里捧著的這本書吧)。在你面前擺著的一排排大部頭書籍,全都是各種各樣的“專家建議”,數量多得足以讓你哭出來。當然,或許你之所以會來到這里,就是因為你已經哭過一場了,原因是你覺得自己不算是個合格的母親(父親)。
然而,如果你想減輕這種負罪感的話,可以說是徹底找錯地方了。當然,這并不是說“專家建議”類書籍里就沒有真知灼見。《斯波克育兒經》盡管已經改版多次,仍然保持著理性和高質量。《嬰兒411》(Baby411)也不錯,它提醒母親們,即使不用母乳喂養嬰兒,“按照營養配方喂養,(也)不會有什么問題”。那些關于兒童生長發育的書籍,可以讓你明白為什么孩子往往不聽你的話。(“親愛的,最好別爬到那頭18世紀的陶瓷大象背上去。”)如果你的孩子被診斷出某種疾病,你當然很需要閱讀相關的參考書籍。這才是這些書存在的目的和意義。
然而……
我曾隨手翻閱過某處書架上的“專家書籍”,其中有些書是這樣的:假如你想嘗試按書上說的去做,哪怕只是一兩章的內容,都不可能成功,至少也會眨眼就忘掉書上的海量細節,然后當你重新翻開書的時候,就會責怪自己做得不夠好。需要例子嗎?
《街上最快樂的孩子》(The Happiest Toddler On the Block)—沒錯,讓我們比比究竟誰家的孩子更快樂吧—試圖教父母們如何跟發脾氣的孩子交流。假如孩子的午餐餅干被不小心弄碎了,“沒關系,不會有事的”這樣的安慰還不夠,你還必須“首先表現出尊重孩子的感情,然后再開口安慰”。
按照書上的說法,要是你直接安慰孩子,那你就大錯特錯了。所以當你下次跟孩子說話的時候,不要想到什么就說什么,一定要先仔細考慮專家的意見,安排合理的措辭,然后再開口。否則,你很可能在無意中犯下大錯。
那么,當你打算表揚孩子做得不錯時呢?簡單的一句“真棒”是不夠的。《街上最快樂的孩子》建議:“每次孩子表現不錯時,可以在他們手背上用記號筆畫一道標記作為鼓勵。”每天晚上,“跟孩子一起數數他們手背上有多少道標記,每道標記是如何獲得的。這樣孩子在入睡前,就會感到這一天過得非常成功。”
我不明白這段話究竟為什么讓我感到可笑,或許跟其中的荒唐邏輯有關系吧。想象一下,我們需要把孩子每次的良好表現都銘記在心,然后在孩子臨睡前,像國王的小丑一樣復述:首先,陛下,您起床時沒有把枕頭摔到房間另一頭,真是令人驚嘆!其次,陛下,吃早餐的時候,您使用勺子的動作非常嫻熟,就像是個大孩子一樣……
如果小丑每天都這樣喋喋不休,國王能在入睡前感到這一天過得非常成功嗎?恐怕不會吧。如果你的孩子每天晚上都需要你一邊數著他(她)手上的標記,一邊表揚這些標記是如何“來之不易”,如果只有這樣他(她)才能安然入睡,你會怎么想?
不妨想象一下那樣的情形。
下一篇:自閉癥兒童的認知能“成長”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語言學習一定要有天賦嗎?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