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相信家長朋友們都知道那句俗話:“無規矩,不成方圓”,都能夠很清楚地認識到規則的重要意義。孩子要成長為一個社會人,必須具備一定的適應社會的能力去,必須遵守一定的社會規范、習俗和文化,因為按規則辦事是人與人之間和諧共處的基本準則。
可以說,父母教育孩子的關鍵就是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讓孩子知道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有不同的內容和范圍,如日常生活中的行為規范,游戲活動中的規則,集體教學中的規則以及整個社會范圍的規則等等,讓孩子知道生活中有許多事是可以做的,有許多事是不可以做的。
孩子需要什么規則
認識到規則對于孩子成長的重要意義,作為家長,我們首先要深入思考的問題是,孩子需要什么規則。因為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往往看到這樣兩種現象:一種現象是家長整天在孩子耳邊說“守規則”、“講規矩”,不許孩子干這不許做那,制定太多的條條框框,孩子的思維被“規矩”、“規則”所局限。如此教育環境里的孩子變得太乖,循規蹈矩地做事,創造力被抹殺。另一種現象卻是相反,家長認為守規則就是循規蹈矩,不敢越雷池半步,而孩子應該獨立自主,有自己的想法。所以對于任何事,家長都鼓勵孩子把自己的意見表達出來,甚至允許孩子反駁大人,讓孩子從小在非常自由的環境中長大。但是這樣培養的孩子,一旦到了集體環境中,比如說幼兒園,煩惱卻也跟著來了。每天總有老師“告狀”,不是說與小朋友吵架,就是說因為小朋友如果不按他的意愿玩就吵鬧不休。
不想讓孩子做“乖寶寶”,可當孩子真的變成了“自由人”時又覺得不安,這可能是在教育孩子守規則這個問題上碰到的一個典型矛盾,讓許多家長權衡不定:給孩子“立規矩”吧,怕影響孩子的發展,給孩子自由的空間吧,又怕孩子變得“無法無天”。那么,到底應當怎么辦?
不錯,心理學家也認為過多不必要的規則會束縛孩子們創造性思維的發展,進而影響他們的創造力。其實,我們所倡導的規則,并不是不必要的可有可無的,它是孩子從自然人變為社會人的最起碼要求。遵守規則不僅僅給人帶來約束,更給人帶來安全和方便。一直重視培養孩子創新精神的西方國家以及和我們同在亞洲的日本,也非常重視規則意識的培養。事實讓我們不得不承認,他們既具有創新精神也具備很強的規則意識。所以說遵守規則并不會讓孩子循規蹈矩,抹殺孩子的創新精神。認為守規則就是循規蹈矩不敢越雷池半步的想法,其實是對規則的目的不明確的表現。訂立規則是為了讓人在正常活動中更加方便,一個沒有規則的社會將會是怎樣的?答案只有一個字:亂。有了規則,人的活動才能夠有條不紊地開展。
解決家庭規則教育中這一矛盾的關鍵之一就是家長應當思考到底該給孩子多大的自由?這個度在哪里?該在哪些方面給孩子“立規矩”?
規則并不是越多越好,有時,規矩多只會帶給孩子壓力,甚至遭到他的反抗。一般來說,越是年幼的孩子越是需要給他自由,這會培養孩子的自我意識和獨立精神。但是,世界上沒有絕對的自由,有些規則是孩子必須遵守的:
生活中的一些必要的準則,如交通規則,孩子必須遵守。理由是顯而易見的,因為小孩子根本不懂什么是危險,在這方面就不能給他過多的自由,在許多情況下,需要他乖乖地遵守“安全規則”。
小朋友之間玩耍時形成的一些游戲規則,孩子必須遵守。這不僅可以保證孩子與同伴和睦相處,也可以為他將來與人交往打下基礎。
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規范,比如尊敬長輩、不罵人、不隨地亂扔垃圾等,也都是要讓孩子必須接受和遵守的。
孩子必須明白,自由并不是無限的,他必須接受并遵守一些規則。而家長也要明白,對孩子進行合理的限制并不意味著他會失去自由,反而能讓家長自己更好地把握教育的分寸。但是,對于這些規則的遵守,家長朋友們不要不分時間場合,一而再、再而三地嘮叨,否則到最后,孩子不是把你的話當成耳邊風,就是一個耳朵進一個耳朵出。
解決矛盾的關鍵之二就是家長要思考哪些事該給孩子自主權。筆者認為在以下事情上完全可以放手讓孩子自己決策。
自己進食。孩子想要自己進食時,就由他自行嘗試,只要為他系上圍兜即可。孩子在練習自己吃飯時常常會弄得滿臉、滿地都是,這是很正常的,不要因此而責怪他,剝奪他學習的機會。
對衣服樣式、顏色的選擇。天氣冷的時候可以建議孩子戴上帽子、穿上外套,但對于外套里的衣服,則可以讓孩子自己做決定。
玩具分享。當孩子不愿將玩具與同伴分享,有爭吵行為發生時,別急著介入他們的爭執之中,而應讓孩子自己去解決。
獨處的地方。當孩子心情不好或情緒不佳時,有選擇獨處的自主權,這段時間暫時不要去打擾他。
游戲地的選擇。讓孩子自己決定在哪個地方玩玩具,以不妨礙他人為原則,在這段時間內這地方是屬于他的游戲區,父母不要去干擾他。
哭的權力。當孩子受到挫折、受傷時,讓他盡情地發泄。孩子享有哭的權力,此時不要給他任何言語或肢體上的回應,等孩子停止哭泣后,再與他討論:“發生什么事了?為什么哭得這么傷心?”
午睡問題。大部分父母在午飯后都會安排孩子午睡,如果孩子睡覺時不斷想爬起來,不要強迫他繼續躺在床上,可以讓他待在房間里,以不干擾別人為原則。
怎樣制定規則
作為家長,往往憑借自身所具備的成年人的各方面的優勢,把要遵守的規則強加給孩子。其效果卻適得其反,執行規則時經常遭到孩子的反抗。所以家長應當思考怎樣制定規則的問題。
制定規則時首先要讓孩子知道什么是規則,它有什么用。這樣,孩子才能從情感上接受規則。情感上的接受是遵守規則的第一步。情感上的接受與認同,會讓孩子有意識地要求自己向著這個方向進發,并且提高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使遵守規則得以實現。
其次,確定的規范不是空洞籠統的教條,而是經過細化,易懂好記的以適合孩子年齡特點的形式教給孩子,比如“上下樓梯要靠右,不推不擠不恐后”這樣的兒歌就能讓孩子高高興興地遵守上下樓梯這樣的重要規則。更重要的是,制定的規則應該簡單易懂,讓孩子容易遵守。不要一下子制定很多規則,也不要制定很復雜的規則,更不要制定孩子不容易遵守的規則。簡單易守的規則讓孩子感到遵守規則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能夠給他們自信。
最后,讓孩子充分參與,自己制定規則,這樣能夠使孩子在認識上更深刻。就像孩子們在玩游戲時,自己制定的規矩,大家都樂意遵守。
下一篇:怎樣對待孩子拆玩具的行為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繪畫:與生俱來的自我語言表達方式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