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部分家長會遇到這樣的怪現象:孩子在幼兒園特別乖,可回到家里卻像變了一個人,稍不順心就摔摔打打,甚至還打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在外面是“乖乖仔”,在家卻成了“小暴君”,孩子的這種表現讓家長們感到非常苦惱。家長該怎么辦呢?8月16日,記者采訪了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心理衛生中心副主任、長沙市家庭教育學會理事楊放如。
家庭教育缺失
使孩子表現兩重天
菲菲是長沙市一所幼兒園中班的小孩,誰也沒想到,這個在幼兒園里的好孩子,回到家中不但驕橫跋扈,還常常動手打奶奶。有一次,菲菲放在桌上的折扇被奶奶不小心碰到地上,沒等奶奶反應過來,菲菲就從沙發上跳起,撿起扇子往奶奶的胳膊上打了一下,嘴里還說著:“笨死了。”奶奶望著被打紅的胳膊,氣得說不出話來。
與菲菲奶奶有同感的還有豆豆媽媽。今年5歲的豆豆在幼兒園是個很乖的孩子,然而,回家后的豆豆脾氣卻相當暴躁。有一天中午,豆豆要吃米粥,媽媽看天氣太熱,往米里放了點兒綠豆。這下可好,豆豆又哭又鬧,不依不饒,把家里的收音機摔得粉碎。最終是媽媽向他道歉才得以了結。豆豆媽媽說,這只是豆豆在家里的一次普通發作。
對此,楊放如告訴記者:這種“窩里橫”的孩子,反映出家庭教育的缺失,應該引起廣大家長的關注。
“窩里橫”是為了達到心理平衡
楊放如說,家庭教育中的“馬太效應”告訴我們,當給寶寶越多的時候,寶寶的索取也就越多。一方面,爸媽溺愛寶寶,寶寶要什么就給什么;另一方面,寶寶對爸媽的依賴性越來越強,一點點小事就想讓爸媽幫自己做。一味遷就下去的話,寶寶會認為爸媽為自己做事情是理所當然的,甚至會下命令來指使爸媽。隨著寶寶的成長,需求越來越大,索取越來越多,直到爸媽無力支付的那一天。
“窩里橫”的寶寶多半生活在爸媽過分保護、溺愛的家庭中,特別是隔代帶養的寶寶,更容易產生這樣的問題。
這樣的寶寶一旦走出家門,在與同齡伙伴的交往中,往往會搬出在家里的作風來指使別人,但小伙伴可不吃這一套。經過幾次這樣的挫折,再加上自我能力不足,寶寶只好采取逃避的方式,躲在一旁生悶氣,拒絕跟小朋友一起玩耍,表現得很乖很文靜。時間一長,當寶寶的不滿和怨恨累積到一定程度,需要發泄時,突破口自然轉向家中的“弱者”爺爺奶奶或者爸爸媽媽,以自己在家里更加橫行霸道來補償,達到心理上的平衡。
改變孩子“窩里橫”有妙招
楊放如說,家長如果發現孩子已經出現“窩里橫”的行為,應及時糾正自己的教育方式。她列舉了如下教育方法:
父母的愛應有分寸。爸媽過分溺愛寶寶,會在不知不覺中形成以寶寶為中心的家庭關系,導致寶寶變得自大、自私和任性。因此,爸媽對寶寶要嚴愛相濟,讓寶寶在家庭中的地位成為受教育者和普通成員。
教會寶寶懂禮貌,守規則。這兩點在人際交往中是重要的兩點,只有充分尊重別人的權利,你的權利才會被尊重。只有遵守共同的規則,生活才會井然有序。
停止對寶寶的過度保護。對于寶寶力所能及的事情,要求寶寶自己嘗試去做,一開始時他還會說“幫我做”,這時不要再滿足他的要求,而是應該對他說:“自己試著做做看。”寶寶會漸漸地鼓起勇氣自己試著做起來。寶寶有一點成功,有一點努力,都應當及時地夸獎他,在這個時候千萬不要責備寶寶,責備會讓他更不知所措。
為寶寶創造交往機會。寶寶的勇氣與能力不是天生的,必須讓寶寶在日常生活和人際交往中獲得。爸媽要給寶寶創造交往的機會,主動帶寶寶到戶外玩,讓寶寶多接觸同齡小朋友,讓寶寶在與小朋友交往中學會謙和合作。寶寶在交往中發生的爭吵,只要沒有危險,爸媽最好不要干涉。遇事讓寶寶自己去解決,以培養寶寶的責任心和自信心,減少依賴性。 本報記者 吳岱霞
下一篇:現在的孩子怎么就這么霸道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買房子搬新家孩子適應嗎?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