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芳三歲啦,這個聰明活潑的小女孩,變得越來越讓父母看不懂。以前她很依賴媽媽,凡事都喜歡媽媽陪在身邊;現在卻經常把媽媽推開,只要爸爸在家,就黏著不放,甚至公開說,芳喜歡爸爸,不喜歡媽媽。
上個星期天上午,全家準備去大賣場買東西,媽媽叫芳換上新買的花裙子,芳卻硬要穿紅裙子,兩人爭執不下之際,爸爸在旁邊幫女兒說了一句:“小孩子嘛,穿什么隨她自己喜歡。”女兒聽了,立即撲到爸爸懷里撒嬌起來,同時還對媽媽惡狠狠地說:“我最討厭媽媽。”媽媽感到很受傷,看著父女倆親熱的樣子,感到自己完全被排斥在外,一股怒氣頓時從心頭涌起,拉過女兒就打屁股,爸爸過來勸阻,卻也被火頭上的媽媽劈頭蓋腦一頓斥責,結果夫妻大吵一場。吵架過后,芳媽媽既傷心又擔心,她在感情上不能接受被自己從小疼愛的女兒排斥,同時也有一種隱隱的不安,女兒才三歲,與父親過分親熱,是否有性心理方面的問題?這種行為又會否影響女兒將來的婚姻生活?
其實芳媽媽不必過于擔心,芳的行為屬于兒童成長中的正常現象。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論,此時兒童正處于“性器期”。隨著性意識的第一次覺醒,孩子渴望表達自己剛剛意識到的性別認同,因此三歲的孩子開始模仿他們在成人世界中看到的男性和女性的關系,于是就出現了“俄狄浦斯情結”,即女孩為了獲得父親的注意而和母親競爭,男孩為了獲得母親的注意而和父親競爭。處于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出現打擊作為“競爭對手”的父母的行為,是毫不奇怪的。在這種情況下,父母應該理解,并表現出足夠的耐心。被排斥的父親或母親不能因此而變得怒氣沖沖,因為孩子此時只是在學習如何控制他們的情感和運用他們的語言技巧,而他們在強烈情緒下脫口而出的“討厭媽媽”“最恨爸爸”之類的話,其實不代表他們真的不愛自己的父母。而父母的過激反應,不會讓孩子學會如何有效控制自己情緒的方法,只會讓孩子發現父母也同樣情緒沖動,從而強化孩子的不當行為。
我勸告芳媽媽,芳的這一行為,可能還會持續好幾年,媽媽要理解和接納。當孩子說“討厭媽媽”之類的話時,媽媽要盡量保持平靜,要讓孩子知道,即使她討厭媽媽,媽媽也依然愛她。如果芳的行為不過分占用父母獨處需要的時間,媽媽應該多給女兒一些與父親單獨相處的時間,以滿足她這個階段心理成長的需要。同時要教導女兒,父母尊重她的權利,她也應該學會尊重父母的權利。女兒“愛爸爸不愛媽媽”只是孩子成長中的一個過程,等過了幾年以后,成長了的女兒將與媽媽建立起更加直接和成熟的認同關系,到時候,也許就該爸爸“妒忌”啦。
下一篇:不要受孩子不良情緒的感染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從測試看兒童世界的規則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