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一畢業就讓家長給自己買房,別人有什么就想自己也馬上擁有……如今,不少家長為了讓孩子生活過得更好,總是孩子想要什么就立即想辦法滿足,即使孩子提的要求超出家長的經濟能力,甚至根本不是正常需求,有的家長也會盡量滿足。在這樣的條件下成長起來的年輕人,總是想要什么就希望得到滿足,一刻不愿“耽誤”。有人將這些年輕人稱為“現在就要一代”。
近期,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民意中國網和搜狐新聞中心,進行的一項在線調查顯示(2293人參與),81.7%的受訪者感嘆當今社會普遍存在“現在就要一代”。受訪者中,80后占40.9%,70后占36.4%,60后占12.3%。
74.8%的人反對“現在就要一代”的做法
在向孩子承諾“下次期末考試平均85分就給買ipad”之后,杭州市某私企職員李忠雅發現,在年僅12歲的孩子眼睛里,竟沒有太多的激動與興奮。
對于月收入4000元左右的李忠雅來說,這個承諾相當于他一個月的薪水。李忠雅還記得,在自己上小學三年級時,曾請求父親給他買一把口琴,父親當時的承諾是“考上重點中學就買”,為此,他高興了好一陣兒。隨后,李忠雅用3年的努力,讓父親最終兌現了承諾。其實,那個時候,李忠雅已經對口琴沒有多大興趣了,但他至今依然珍藏著這份在他看來彌足珍貴的“獎勵”。
“這是很多現在這一代年輕人無法體會的幸福。他們的要求越來越高,滿足感卻越來越低。”李忠雅覺得,現在很多年輕人已經感受不到甚至已經沒有心情去體味“來日方長”、“有付出才有收獲”的快樂。
“每年換一個新書包,三年級就給備上了手機,要‘阿迪’不敢買‘耐克’……一次次的溺愛,最終會換來什么?作為家長,我開始有些擔心了。但身邊不少為人父、為人母的朋友,都陷在這種‘習慣’的怪圈中。”李忠雅說。
是什么原因造就了“現在就要一代”?調查中,64.8%的受訪者覺得原因是,很多年輕人不夠獨立,不珍惜勞動所得;59.1%的人認為是家長過于溺愛獨生子女。
湖南大學建筑學院副院長柳肅教授認為,“現在就要”是青少年的一般心理,但如今不少年輕人依仗父母的過度溺愛,想什么就要什么,逞一時之快,最后形成習慣,那就很麻煩了。因為不顧一切滿足孩子各種需求的家長,不懂得“父母不可能養活孩子一輩子”的簡單道理,有可能讓孩子逐漸喪失創造價值、造福社會的本事和激情,這是在剝奪孩子靠自己闖天下、掙幸福的能力和機會。
柳肅說,在一些西方國家,家長們往往更推崇“讓孩子自己去闖”、“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的觀念。據說美國前總統里根的兒子失業后,他也沒有給予幫助。在這種社會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會覺得自己掙來的金錢和體面,更能體現自我能力和價值。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管理學院教授、北京師范大學附屬實驗中學副校長程鳳春,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采訪時指出,“現在就要一代”帶來的問題確實值得關注,但這不能全怪在家長和孩子身上。
調查中,66.5%的人認為出現“現在就要一代”源于“攀比之風盛行”;59.0%的人將原因歸結為“‘啃老族’越來越多,大家習以為常”;51.2%的人感覺是“面子”心理在作怪。
程鳳春發現,如今社會貧富差距較大,一些家庭條件較差的孩子,受不了和別人懸殊的對比。家長出于讓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考慮,盡全力甚至超過家庭承受范圍去滿足孩子的需求,使孩子在物質條件方面能與家庭條件較好的孩子保持在同一平臺上。
“很多父母認為,家長應該為孩子的將來承擔責任,這已經成為一種典型的中國社會文化。”程鳳春說,很多人過分重視面子,如果自己不能給予孩子很好的條件,就不算是合格的父母。于是,“現在就要一代”越來越多。
雖然不少受訪者留言表示,“現在就要一代”的出現有不少客觀原因,但絕大多數受訪者(74.8%)對“現在就要一代”的做法仍然持“反對”態度。
96.1%的人認為“現在就要一代”越來越多會產生一系列負面影響
“‘現在就要一代’助推了房價上漲!”重慶市某房地產公司職員、“海歸”碩士晉鑫告訴記者,在國外,銷售人員看到年輕人來看房,通常都不太搭理。他們覺得年輕人一般沒有這個購買力,就是來看熱鬧的。但在中國,購房主力是年輕人。他經常看到父母陪著剛畢業的子女看房。一旦覺得房子不錯,父母們就會說“買吧買吧,首付有我們呢,房貸我們也可以出一部分”。“在這樣的環境下,很多年輕人甚至認為,一畢業沒立即擁有住房,是件很失敗的事情。”晉鑫說。
調查顯示,96.1%的人認為,“現在就要一代”越來越多會產生一系列負面影響。具體而言:72.1%的人覺得這會加劇整個社會急功近利的風氣;71.5%的人擔心這不利于年輕人的健康成長和未來發展;68.3%的人認為這會讓攀比之風更加盛行。
另外,62.8%的受訪者覺得,“現在就要一代”越來越多會讓年輕人越發不獨立;61.8%的人擔心這讓年輕人忽視努力工作的必要性和價值;60.6%的人認為這會讓年輕人變得自私;50.8%的人覺得這容易讓年輕人對生活感到不滿。
晉鑫認為,如果一個人“現在就要”的念頭總是被滿足,會變得自私和貪婪,“現在有很多人,總希望盡快獲得一切美滿事物,但這又談何容易。于是,他們對周遭的一切都感到不滿,滿腹抱怨,怨朋友、怨父母、怨社會。這是非常可悲的。”
“‘現在就要’現象的出現不僅危害個人,而且危害社會。”柳肅認為,這一習慣會讓時下的父母為社會供養出不夠自立的下一代,使他們喪失創造財富、造福社會的能力。我們的社會有必要向家長和孩子普及這樣的教育理念:花自己掙來的錢才真正光榮體面。
柳肅在日本讀博士研究生時,有一位同學的父親是日本一家大型企業的總裁,家里非常有錢,但這位同學課余時間卻在超市打工。他說,家里會給他足夠的學費和生活費,但若想下館子、參加同學聚會、購買奢侈品等,就必須自己掙錢。“這在日本不是個案,很多普通家庭都這樣教育孩子。但國內很多孩子習慣了伸手向父母要錢買車、買房,而父母也都習慣了傾囊而助。這是非常不好的現象。其實,滿足感應該源于自己創造財富的能力,不勞而獲是可恥的。”
下一篇:重視孩子對媽媽的十大不滿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父母孩子應避免7個禁語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