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張女士說,由于兒子進入五年級后功課較忙,已經漸漸不再學習鋼琴,因此雖然自己也學了8級的課程,不過兒子對鋼琴不再感興趣,做媽媽的也放棄了繼續學鋼琴的動力,只是偶爾彈彈,放棄了這方面的才藝。但這段和兒子共同學習的經歷,還是讓張女士感覺十分自豪。當兒子有其他興趣的時候,張女士也會陪同一起學習。
案例三:家長變身教育專家
教子過程產生興趣
付先生是一家私企老板,有兩個孩子。大女兒在海淀一所知名中學讀初三,小兒子5歲,馬上面臨上小學。在對兩個孩子的教育中,付先生一路摸索著前行,在這個過程中他開始對中國教育研究產生了興趣,并逐漸變成一名專家型家長。
和大多數家長不同,付先生并不贊成家長陪著孩子學習。在他看來,與其去輔導孩子具體的學科知識,不如教會他怎樣學習的方法。
兒子3歲剛上幼兒園時,老師常常向他告狀,說孩子在幼兒園里問個不停,太調皮了。看到孩子因為不適應幼兒園的教育,每天被老師批評得灰溜溜的表情,付先生決定給兒子退學。
付先生給兒子制定了一份課表,列出每周的必修課,其中有三天的內容是必須完成的:一天逛公園和博物館;一天開展科普活動探索自然;一天去書店,看任何感興趣的書籍。周末的時候,全家一起去郊區爬山。盡管這種教育方式類似散養式,但由于開展的活動具有一定計劃性,讓孩子逐漸養成了熱愛閱讀、喜歡探索等好習慣,大量的閱讀也激發了孩子的求知欲,現在的兒子已基本掌握了小學階段的生字、生詞。
戶外活動中還鍛煉了體質。如今,5歲半的兒子一天能走30多公里。今年夏天,付先生帶著兒子去西藏阿里、可可西里轉了半個月,沒有出現任何高原反應。
對抗傳統取消女兒作業
付先生說,在對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大多數家長并不是一開始就能思路清晰,都是在不斷的學習、摸索過程中逐步完善。大女兒所讀的學校,是海淀區一所知名中學。曾經學校一度也布置很多的作業,讓孩子苦不堪言。一開始,家長和孩子都選擇了忍受,后來發現,這些機械、重復的練習實際上對孩子的學習并沒有太大的幫助。于是,他們面臨兩種選擇:是繼續忍受還是提出反對的意見。
“有時候,家長需要鼓起勇氣與傳統做一些對抗。”付先生說,意識到這些問題后,他找到學校,向老師提出取消女兒的課后作業,前提是保證女兒的學習成績達到學校要求。從那以后,付先生的女兒獲得特批,能按照自己的學習節奏來安排自己的作業量。初中三年,付先生的女兒一直是學校的活躍分子,參與校學生會、校園廣播站等各種工作。付先生沒有給女兒報任何課外輔導班,但女兒的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
教子有方擁有8萬粉絲
由于對兩個孩子成功的教育,漸漸地付先生在朋友圈里有了名氣。不少朋友來找他取經,探討教育子女的方法,甚至一些朋友還把自己的子女領來,周末跟著他一起爬山、參加戶外活動。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付先生對家庭教育研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參與各種教育交流研討會,與專家學者們討論教育問題。關注的眼光不再局限于自己子女面臨的問題,而是更多中國孩子和家長們普遍遇到的困惑。
如今,付先生用關于家庭教育研究的微博在網上已有了8萬名粉絲。每天,他都在網上與粉絲們分享一些教育理念,解答大家在教育子女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付先生說,自己平時生意忙,教育研究也并不是他的主業,但正是家長的這種身份,讓付先生在做這些事情時多了一種責任和擔當。
案例四:一月成為手工高手
年輕媽媽張女士的女兒今年讀幼兒園中班,雖然女兒才入園一年多,但是已經將張女士從一個手工的門外漢鍛煉成了手工高手。
收集可樂瓶做成教室裝飾品,將牛奶盒改裝成漂亮的儲物盒,手工剪紙……“這些作業對于三四歲的小孩子來說太難了,說是給孩子布置的作業,其實都是要家長代勞。”
其實,這些作業對于張女士來說也不簡單。每一個作業,她都需要長時間地準備。首先要上網去找資料,看看這些材料可以做成什么樣子;然后需要找材料、畫樣板、動手操作……“別看是幼兒園小朋友的作業,難度不大,我也需要三四個小時才能完成。”張女士說。
當然,張女士不希望全部由自己大包大攬,也一直讓孩子參與到簡單的操作中,如折折紙,拿拿東西。經過一年多的手工鍛煉,張女士如今已經有了一雙靈巧的手,她不時對家中的紙盒、瓶子進行加工,變身成了家中的首飾盒、相框等以應對各種家庭作業,她的作品甚至還被朋友們“瓜分”走用來裝飾屋子。
然而,幼兒園孩子不僅只有手工作業。張女士介紹,孩子班上的小朋友的好多作業也是父母代做的,家長給小朋友做的作業要放在一起展示,所以會很有壓力。并且,幼兒園每年都要評選“最佳家長”,為了獲得加分,家長還需要去幼兒園給孩子們上課,準備課件。為了孩子的生物課,張女士還在家養盆栽和小烏龜。
幫孩子完成幼兒園作業占用了張女士不少時間,讓她發愁的是,女兒的課外興趣班除了跳舞之外又增加了英語班,這意味著她又要從頭開始學習英語了。
專家:家長包辦不利孩子成長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兒童研究所所長孫宏艷
孫宏艷表示,包辦型家長又稱為“直升機父母”,他們總是圍繞在孩子身邊,擔心孩子太小,很多問題解決不了,希望一切都能幫孩子分擔,就像盤旋在孩子頭上的直升機,只要孩子遇到一點困難,他們就會馬上出現,幫助解決。
久而久之,這樣容易出現兩種問題:第一,長期的包辦導致孩子能力下降。孩子都是在體驗和嘗試中建立自信心,由于父母包辦將這個過程取消了,導致孩子沒有機會去嘗試,出現能力差、自信心差等問題。第二,大人總覺得自己比孩子強,時刻保持一種警惕的狀態,觀察著孩子的言行舉止。長期以往,父母容易陷入焦慮的情緒中,而這種情緒也容易傳染給孩子。讓孩子覺得反正自己的能力不夠,父母能行,對父母寄予了很高的期望、產生一種依賴心理。而父母長期在這種緊張、焦慮的情緒中,對其自身的發展也不利。現在很多父母就認為,一旦有了孩子,自己的全部精力都交給了孩子,撫養孩子成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責任和義務,有的甚至為了孩子放棄了自己的前途。但是,父母也應該看到,人的一生都是在發展,在不同的環境中需要扮演不同的社會角色,不要僅僅把自己定位為家長,忽略了自己價值的創造。
對于陪讀型父母,孫宏艷表示,如果孩子很小,如三四歲左右的孩子,他們還沒有完全的自理和獨立能力,父母陪伴在他們身邊學習一些藝術特長類課程,主要起到一種輔助老師教學的作用,這樣的做法并無不妥。但如果家長陪伴孩子學習是為了在旁邊當監工、第二老師,時刻監督孩子的行為,不時地呵斥、指責孩子的錯誤,這樣的做法就不是很妥當。
如何做好現代父母?孫宏艷介紹,教育專家一致提倡家庭教育應該“兩代人共同成長,與時俱進”,父母也要和孩子一起學習。父母應經常地學習和補充教育理論,了解孩子的成長規律,就能規避一些教育誤區和矛盾。同時,也能坦然面對孩子成長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并找到應對的方法。
孫宏艷建議,對于那些包辦型的父母,不妨向后退一步,給孩子一些空間自由發展,藏起一些愛心,不要過于愛惜和緊張孩子。同時,家長們還應看到人與人之間的差異,這往往是很多家長難以做到的一點,他們總認為“別人的孩子能做到,我的孩子同樣也能做到”,無形中給孩子和自己施加了很多壓力。家長應學會用一種平常心來看待孩子的成長
上一頁12下一頁
下一篇:培養情商為何重要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小學生家庭必知十種方式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