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wǎng) , 一個專業(yè)的育兒知識學習網(wǎng)站!
兒童心理發(fā)育的第二個階段是分離期,分離期主要在2~5歲期間完成,這個分離期的適應主要靠爸爸,父親在這個時期開始進入兒童的活動,再忙再累都要抽時間和孩子玩,這可以避免媽媽和孩子過度依戀,因為媽媽愛孩子比愛丈夫還要深,孩子是媽媽的一部分。爸爸要做的事情是關心太太、愛太太,成為媽媽和孩子的第三者,把媽媽從孩子身邊帶開。如果先生不做這件事情,孩子和媽媽的依戀會滯留,這對東方人來講沒有問題,東方人是以家庭為主導的分化需求,也就是說每個孩子不需要分化到獨立的個體,他是以家庭為單位的心理結構,所以東方的孩子跟媽媽睡到五六歲都沒關系。但對西方文化來講,像這樣的孩子在社會上會受到別人異樣的看法,會認為媽媽和孩子黏得太緊了,但東方的文化不認為這是麻煩,認為是正常的。心理學的主導理論是從西方的理性發(fā)展而來的,東方的更加感性,通常以感性的方式指導我們的生活,我們不一定到這個階段非要分離。其實東方的男孩和女孩和爸爸媽媽沒有分開,像我們到四五十歲時還會非常在意爸爸媽媽的看法,希望能夠和他們的意見一致,這樣的行為就是來自于東方文化。
從理論結構來講,在這個時候爸爸要介入,夫妻兩個要“重歸于好”,讓孩子能更獨立地長大。在美國,2歲的孩子要分房睡覺,要讓孩子獨立地承受孤獨、恐懼、黑暗、害怕。這些感受會促進個體的心理發(fā)展,當孩子一個人在房間睡覺,醒來后他會哭,媽媽就會來,但后來慢慢地孩子的內(nèi)在能力會增強,到5歲后他的心理結構就會變得比較成熟。東方的孩子相對來講比較溫和一些,因為父母擔心孩子害怕所以會照顧他,于是孩子到5歲時還不能獨立承受孤獨、恐懼、黑暗。但是沒關系,人的成長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從科學角度來看,孩子成長越慢,他的心理結構越堅強、越穩(wěn)定。當爸爸媽媽意識到要給孩子這樣一個孤獨能力的訓練時,在孩子5歲后鼓勵他獨自睡是可以接受的,但如果孩子拒絕,父母也不要強迫堅持,可以用溫柔間接的方法。
分離期之后是一個重要的平穩(wěn)期,心理學稱為相對期,相對期也是學習的重要期。這期間孩子的成長相對平穩(wěn),家長主要關心孩子人際交往、社會興趣、個人愛好和生活習慣等方面的成長。
下一篇:孩子打架,不必擔心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好孩子是“暗示”出來的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