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在小兒外科,常會看到家長帶著孩子來看疝氣,俗稱 “小腸氣”?;純杭议L的表述大致是:我的孩子大腿根部常會鼓出一個包,可以自己消失或縮小。進一步檢查后,一般會發現腹股溝內側會出現腫塊,向陰囊內延伸,摁下后可消失,并被診斷為 “腹股溝斜疝”。小兒腹股溝斜疝堪稱兒外科的常見病,針對斜疝,家長平日該如何加以預防?如果患病又該采取哪些治療措施呢?本期周刊,我們邀請了兒外科權威專家,為讀者講解小兒腹股溝斜疝的防治知識。
——編 者
什么是小兒腹股溝斜疝
疝氣,又名 “小腸氣”,是腹內臟器由正常位置經腹壁上孔道,或薄弱點突出而形成的包塊。一般因為咳嗽、便秘、生氣、重體力勞動、排尿困難等因素,引起腹腔壓力突然增高沖破疝環腹膜所致。
與成人外科的疝氣成因不同,小兒的腹股溝疝往往不是腹腔壓力增高引起,而是與睪丸的下降活動有關。所以,小兒腹股溝疝均是斜疝,幾乎沒有在成人中常見的直疝。那么,小兒腹股溝斜疝是如何形成的?其實,男孩的睪丸是在出生前從腹腔內通過腹股溝管降至陰囊的,隨之下移的腹膜則形成“鞘狀突”。若 “鞘狀突”在嬰兒出生后還沒有閉鎖,或閉鎖不全,反而成為較大的腔隙,腹腔內容物就會從這里突向體表,形成疝氣。
一般來說,右側睪丸下降比左側睪丸略晚, “鞘狀突”閉鎖也較遲,為此右側腹股溝疝氣較多。女孩雖然沒有睪丸下降,但也有與 “鞘狀突”類似的結構,稱為 “Nuck管”,所以也會發生疝氣。因此,小兒疝氣嚴格意義上來說屬于 “鞘狀突未閉疾病”,當出來的內容物為小腸就是 “疝氣”;當這個管道細小,小腸不出來而僅僅腹腔液體流出時,則是 “鞘膜積液”。
小兒腹股溝斜疝并不能簡單理解為先天性疾病,只能說存在先天性的因素。斜疝主要還是由于咳嗽、便秘、用力、甚至憋尿等引起腹壓增高后才會誘發的。
小兒疝氣的科學認知
小兒疝氣會自行康復嗎
隨著小兒的生長,腹股溝管會變長,“鞘狀突”也會逐步關閉,所以,理論上小兒腹股溝斜疝有自行愈合的可能。但一般來說有斜疝的小兒,本身“鞘狀突”的通道就較大,反復發作會使“鞘狀突”始終保持開放狀態,為此,有疝氣的小兒自愈機會并不多。
另外,腹股溝管的延長和內外環的錯位,使得“鞘狀突”這個通道會變得相對狹窄,這就使患兒在等待自愈的過程中,發生疝氣嵌頓的機會大大增加。所謂疝氣嵌頓,是指疝內容物疝出后不能回納。由于嵌頓時內容物常常是腸道,女孩有時是卵巢,其血液循環會被迫中斷,有發生壞死的危險。為此,對于有疝氣的孩子,醫師一般都建議手術治療,不宜等待。
疝氣有哪些治療方法
小兒腹股溝斜疝有藥物療法、疝氣帶療法等保守療法,目前最可靠、最安全的治療仍是手術療法。由于小兒在生長發育過程中,腹肌會變得強壯,手術一般只需作疝囊高位結扎術,即手術關閉鞘狀突即可。小兒疝氣手術創傷較小,一般在15至30分鐘即可完成,盡管也存在疝復發、術后血腫、輸精管損傷等并發癥,但其發生率極低,通過精細的手術操作皆可避免。需要指出的是,有近三分之一的單側斜疝患兒,對側 “鞘狀突”也沒有閉合;一側手術之后,由于腹部壓力關系,對側也可能發病,所以對于單側斜疝患兒,還須注意對側發病的可能。
至于手術時機問題,一般來說,腹股溝疝被診斷后,就可進行手術治療,以防多次發生嵌頓性疝。對于1至3個月的嬰兒,因組織薄弱,推薦在半歲以后進行手術;對于體弱多病易患感冒的小兒,長期咳嗽很可能促使頻繁嵌頓,此時應先治療原有疾病,在適當季節手術治療;對于患有嚴重疾病的小兒,如先天性心臟病、營養不良等則宜暫緩手術。
家中發生疝氣怎么辦
一般來說,對于沒有發生嵌頓的患兒,腹股溝斜疝常可自由進出,沒有癥狀,適當平臥疝即可回復。如果患兒疼痛明顯,劇哭,腹股溝包塊變硬,嚴重者甚至出現惡心嘔吐,則要考慮發生嵌頓的可能。此時可先安撫患兒,予以平臥,臀部墊高,如果患兒可安靜下來甚至安睡,疝塊仍有自行回復的可能。由于嵌頓疝有發生腸壞死的可能,如果兩小時內上述癥狀不能緩解,家長需帶患兒及時到兒童專科醫院診治,由醫生先試行手法復位;如手法復位失敗,就需準備行急診手術了。
許多家長詢問,成人疝氣可用微創手術來修復,不知小兒腹股溝斜疝是否也可選擇微創手術。其實,小兒疝氣手術應用微創還需辯證地來看,兒童斜疝手術創傷本就不大,傷口一般在1至2厘米左右,位置位于腹股溝內側,此處成年后又為體毛覆蓋,所以單就小兒腹股溝斜疝而言,微創手術的優勢并不明顯;對于單側斜疝患兒,由于有對側發生斜疝的可能,微創手術可在一側手術完成后,探查對側 “鞘狀突”情況,如發現未閉合,則可同時完成縫合手術,所以也有一定的應用價值。具體是否要采用微創手術,還需患兒家屬和醫生共同斟酌。
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外科主任醫師 董巋然
下一篇:寶寶佝僂病有哪些癥狀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手足口又來襲你如何迎戰?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