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目前正值夏秋交替,部分醫院的小兒腹瀉門診開始增多,較前段時間提高了近三成,有專家表示小兒秋季腹瀉趨勢已顯。
如何預防和辨別小兒腹瀉?發生癥狀家長又該如何應對?記者請教了廣東省中醫院兒科門診主任醫師許尤佳教授,從中醫角度解釋腹瀉的病因和分類,以及如何預防和治療小兒腹瀉。
名醫簡介:許尤佳 教授,廣東省中醫院兒科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人。
小兒腹瀉發癥多因素 三實兩虛辨證診療
許教授介紹,小兒腹瀉從中醫來講,分為實證和虛證。實癥包括風寒,濕熱和傷食。其中風寒指的就是受到外部氣候影響比如著涼引發的腹瀉,傷食就是指的飲食不當導致的腹瀉問題。虛證主要有脾虛瀉和腎虛瀉,其中腎虛瀉就是我們常說的凌晨起夜的五更瀉。
中醫講究找出病因辨證治療,對于小兒腹瀉問題是實證還是虛證,因為傷食還是風寒,都有對應的診斷治療方法,體現了“對癥診治”的特點。
奶涼奶熱沒有科學依據 母乳可致腹瀉,媽媽需適當忌口
民間關于媽媽的奶涼就會引起小兒腹瀉的流言,許尤佳教授表示根本就沒有奶涼奶熱的說法,所以“奶涼導致小兒腹瀉”也就沒什么科學依據。民間所說的奶涼或者奶熱可能是從母體體質的寒熱來講的,如果母體偏熱,容易上火,奶水相對就濃些,可能就是大家說的奶熱,如果母體偏寒,奶水相對就比較稀,說的就是奶涼。但因為奶涼或者奶熱導致引起小兒拉肚子,事實上也沒有太大關系。
許教授指出,母乳引發小兒腹瀉拉肚子大多是因為媽媽補的太過,營養成分太高,引起小兒吸收出現問題,導致了消化不良和腹瀉。所以媽媽在母乳其間要忌口,補養的時候要注意節制和均衡。
小兒腹瀉、消化不良的辨別4法
中醫認為小兒“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長不足,腎常虛”,實則指的是小兒五臟六腑功能尚未成熟,陽氣不穩定,因此小兒屬于“虛寒之體”。許教授認為:“人體的消化功能直接關聯的是‘脾胃腸’,因此,如果要正確辨認小兒消化好與壞,應該學會從4個細節進行觀察。”
1、 睡眠 中醫常言“胃不和而臥不安”,當腸胃不舒服的時候,小兒往往夜寐不寧。
2、 口氣 中醫認為口氣是胃氣所化,晨起時如發現小兒口氣臭,則表明小兒消化不佳。
3、 舌苔 早晨起床之后觀察小兒的舌苔,如果發現舌苔白、黃或厚膩渾濁則為消化不佳。
4、 大便 觀察小兒大便的性質、次數、時間等,當出現異常時應該懷疑小兒消化不佳。
消化不良和腹瀉可能引發小兒多種病癥
長期的消化不良和腹瀉,嬰幼兒營養吸收就會受到影響,營養的缺乏對小兒的發育,營養均衡都有很大的危害,最直接的就是小孩體質差,容易受外邪侵害。另外,除了消化系統外,呼吸系統也容易發病,還可能會導致貧血的癥狀,更嚴重的話,也會影響到心臟的一些功能。許教授提醒廣大家長,對于小兒的消化不良和腹瀉問題一定要認真對待。
中西藥治療比較 中醫辨證治療更勝一籌
“在小兒腹瀉的診療上,中醫可以辨證對待,可以根據小孩的病性,分析是實證還是虛證,是偏寒還是濕氣重等進行辨證治療。而西醫就比較籠統直接,基本都是運用一些具有收斂作用,幫助大腸水分吸收的藥物,或者是幫助胃腸消化的藥物。”許教授講到,“臨床來看,中醫效果也是比西醫的治療方法更有效,特別是對于長時間腹瀉。比如胃腸功能紊亂,西醫方法就不是很多,而中醫既可以內服中藥湯劑,還可以用類似于丁桂兒臍貼的外用臍貼,同時還有一些輔助性的推拿手法可以并用。”
許教授同時提出,小兒消化不良和腹瀉問題,首要前提是調整好小兒的生活飲食習慣,保障營養均衡和良好體質,其次才是出現病狀需求醫療救治。
家長自主選藥 慎重選擇中成口服藥 外用臍貼可用
雖然中醫在小兒腹瀉治療上有諸多優勢,但對于家庭自主選擇購藥上,許尤佳教授建議要慎重選擇中成藥,最好還是首選常見的OTC西藥。“相對中成藥,西藥沒有三實兩虛的辨證,對于多種病癥都有效果,而且見效快。中成藥的一些外用臍貼是可以選擇,但口服用藥最好還是在醫生指導下服用。”許教授說。
下一篇:寶寶紅眼病秋防有要點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崔玉濤:孩子生病不推薦網上看病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