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有的父母認為自己還有許多更“重要”的事情去做,沒有時間和孩子玩這種無聊的應答游戲,于是告訴孩子:“我很忙,沒事不要喊我!”此時,孩子一定會很失望,而且因此不愿意繼續重復原本感興趣的詞語,這樣會導致孩子對語言的興趣降低,無形中阻礙了他語言能力的發展。因此,我們不能以忙為理由拒絕回應孩子,不要輕易錯過孩子的語言敏感期,而是要把握時機,正確引導,為他將來的語言能力奠定良好基礎。
改變自己,引導孩子模仿優美的語言
有時,孩子模仿的語言并不優美,這時我們應該反省自己的語言習慣,盡量用好的語言習慣去影響孩子。當發現孩子不斷重復不優美的詞語時,也不能粗暴地干涉孩子的模仿,而是應該有意識地改變自己的語言習慣,多給孩子讀一些優美的句子,讓孩子自然而然地改掉不良的語言習慣。
一位媽媽發現自己的兒子最近總喜歡重復幾個詞語—“真淘氣“、“不聽話”。于是,媽媽問兒子:“你為什么總說這幾個詞呢?“兒子不假思索地說:“你說的!”媽媽這才意識到自己平時經常說兒子“真淘氣”、“不聽話”。
媽媽心想,原來這些不優美的語言都出于自己口中。于是,她開始多加注意,并多說一些積極的詞語,像“寶貝乖”、“真聽話”、“好孩子”等。果然,沒幾天兒子口中的話也換成了這些積極的詞語。
孩子在模仿我們說話的時候,會受到我們語言習慣的影響。他暫時不能區分某些詞語所表達的意思的好壞,但模仿多了就會逐漸形成語言習慣。所以,在孩子喜歡重復詞語的時期,我們應盡量在孩子耳邊說一些優美、積極的語言。
6.發現所有的事物、人都有稱呼,開始將自己的
認知與語言匹配起來
認同孩子,表揚他,引導他多練習;如果匹配不正確,還要糾正他媽媽端著菜從廚房走出來,看到3歲的兒子將兩只手臂放在身體兩邊,左右搖擺地走路。
媽媽問:“你在做什么?”
兒子說:“我在學‘搖啊搖’。”
“‘搖啊搖’是什么?”媽媽問。
兒子拿來一張圖片,指著圖上的一只動物說:“這就是‘搖啊搖’!”“哦,原來你在學企鵝走路!”媽媽恍然大悟。
兒子重復著媽媽的話:“企鵝?”
媽媽點頭說:“是的,這種動物叫企鵝。”
兒子又像剛才一樣左右搖擺地走路,媽媽故意又問:“你在做什么呢?”
兒子說:“我在學‘搖啊搖’。”
“你說什么?‘搖啊搖’?”媽媽問。
兒子立刻改口說:“我在學企鵝走路。”
隨著不斷成長,孩子會發現所有的事物和人都有一個稱呼,他會逐漸把自己的認知感覺和詞語匹配起來。孩子學習詞語并不是從名稱中導出一個概念,而是從概念中導出一個名稱。就像案例中那個3歲的小男孩一樣,開始他先用了一個詞語,當媽媽教給他正確的說法之后,他很快就學會使用標準的詞匯來表達。
不過,有時孩子在認識某個詞語后,還不能正確地使用它,這是因為他對某些概念還不太清楚,或者是接受了錯誤的引導。
一位母親就曾講過這樣一件事:
一天,我帶女兒去朋友家做客,她看到我3歲的女兒十分喜愛,就逗她說:“寶貝,叫媽媽,我給你買布娃娃。”結果,女兒真的叫了一聲“媽媽”,那位朋友也真給女兒買了一個布娃娃。
當女兒第二次見到那位朋友的時候,又主動叫了她“媽媽”,朋友被逗樂了,笑著說:“乖女兒,你真是太可愛了!”
顯然,這位女孩在受到阿姨的錯誤引導后,才多次叫她“媽媽”。假如我們不能在孩子的語言敏感期正確地引導他,他就容易將人或事物的稱呼錯誤地匹配到一起。那么,我們應如何引導孩子,幫助他將自己的認知感覺和語言正確匹配呢?
引導孩子反復地進行練習
我們會發現,當孩子認識一種新的物品時,會反復觀察或觸摸物品。比如,他看到花瓶就會觀察花瓶的顏色,用手去感覺花瓶的質地,甚至還可能去聞一聞花瓶的“氣味”。這時,我們不要打斷他的認知行為,而是應該告訴他:“這是花瓶!”這樣孩子就能將這個概念和他大腦中的感覺匹配起來。他就能對花瓶有一個形象而具體的認知,并且了解到怎樣稱呼它。
漸漸地,孩子會認識越來越多的人和事物,通過不斷地練習,他會逐漸對他所感知的事物進行組織、分類、歸納,進而形成一個概念,并和與其相匹配的詞語聯系到一起。表揚孩子的認知感覺和語言匹配能力。
當孩子剛剛學會正確使用某個詞語的時候,會因為新鮮而反復使用。比如,他懂得“貓”這個詞所表達的意義后,再看到貓時他就會指著貓重復地說:“貓!”
這時,我們要點頭認可他,并且說:“是的,小貓,這是小貓。”我們要及時表揚他的認知感覺和語言匹配能力,從而強化孩子的認知。
及時糾正孩子的錯誤匹配
多數時候,孩子的認知感覺都能和語言匹配起來,但有時也會發生意外。比如在前面的案例中,那個小女孩就將“媽媽”的概念搞混了。小女孩認為凡是給她買布娃娃等禮物的人,都可以喊“媽媽”。
事實上,孩子并不笨,他也會思考,只是一時將概念建立錯了,認知與語言匹配有誤。此時,我們應該及時糾正孩子的錯誤匹配,認真提醒他,給他重新進行思考、分辨的機會,幫助他將認知感覺和語言正確地匹配起來。
7.對句子表達的意思感興趣,并重復或模仿他人的話
這是孩子語言的“高級”重復階段,不必驚訝,與孩子一起做句子表達的游戲
兩歲半的駿駿發燒了,媽媽帶他去看醫生。
醫生詳細詢問后,說:“先測下體溫。”這時,坐在一旁的駿駿立刻跟著說:“先測下體溫。”醫生診斷完后,開了藥方,并囑咐媽媽說:“一天服三次,每次吃兩片。” 駿駿又跟著說:“一天服三次,每次吃兩片。”之后,醫生每說一句話,駿駿都跟著學一句。
醫生被他逗笑了說:“發燒了還這么有精神呀?”
駿駿沒有回答,而是繼續重復:“發燒了還這么有精神呀?”
許多孩子會像駿駿一樣喜歡重復別人的話,即使我們問他話,他也不回答,只是樂此不疲地重復著。有的父母不理解孩子的這種行為,以為他在故意淘氣,甚至因此而呵斥他。
事實上,孩子的語言就是通過不斷重復漸漸學會的。每個孩子都會有
“鸚鵡學舌”的過程。比如,3~6個月的孩子會發出連續的音節,6~12個月的孩子開始模仿大人的發音和音調,一歲多的孩子通過模仿和重復已經能夠掌握幾十個詞語。
當他對成人口中的每一句話發生興趣,并發現每句話都能表達一個意思的時候,就會不自覺地去重復和模仿他人的語言。同時,這也說明孩子的口齒已經發展到了能夠模仿整句的程度。
當他聽到我們和別人聊天的時候,就會在一旁重復他認為好玩的句子;他看到我們和別人打招呼的時候,也會很自然地去模仿一下……
在不斷模仿和重復的過程中,孩子的語言能力不斷得到發展,而這種在我們看來無聊而單調的重復行為,正是孩子學習語言的重要途徑之一。
下一篇:一歲內嬰兒的八次智力飛躍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67個月寶寶身體生長能力發育標準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