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1歲半-2歲
認知水平
1歲半左右的寶寶大都喜歡看太陽、月亮和星星,能認識一些簡單的自然現象如風、閃電和雷聲,也具備了區分花草樹木的能力了。對于寶寶已經認識的物品,無論是變換位置還是混在其它物品中,往往都逃不過寶寶的“火眼金睛”。
這樣教寶寶
◎ 自然真奇妙
在不同的時段教寶寶認識太陽和月亮,比如和孩子一起觀察早上的太陽、正午時的太陽和日落的有什么不一樣;看看滿月和上弦月、下弦月各是什么形狀;還有每次下雨前閃電的不同……這樣,即便云彩遮住了日月的大半個“身體”,閃電的走向多么復雜,寶寶也能很容易認出它們。
到公園去認識植物,是個好方法。媽媽指著五顏六色的花告訴寶寶:“這是花,看,多漂亮呀!”寶寶一邊看花,媽媽一邊說兒歌:“花兒花兒美,花兒花兒香,寶寶就像花一樣。”媽媽說“花”的時候,聲音一定要清晰、要慢,便于寶寶聽清楚、學會發“花”的音;母子倆一起聞聞花香、在家里養幾盆鮮花,加深寶寶對“花”的印象。看到一棵棵樹木,媽媽及時告訴寶寶:“這是大樹,樹有樹干、樹枝、樹葉,有的樹還能結出果子呢!”帶寶寶觀察一年四季樹的變化:春天長出綠色的嫩芽,夏天枝葉茂盛,秋天樹葉變黃落滿大地,冬天的樹是光禿禿的;摘一片樹葉,仔細看看樹葉的脈絡,如果借助放大鏡,寶寶就能看得更清晰了。
◎ 找呀找呀找朋友
將兩組完全相同的卡片打亂、混合,媽媽從中找出印有相同“杯子”或“大象”圖案的卡片,放在一起;也可以用積木、玻璃球等玩具玩這個游戲,把完全一樣的積木或小玻璃球“編成一組”。在媽媽耐心細致的示范下,寶寶學習配對;等孩子能熟練操作之后,媽媽可以將兩個相同的數字卡,如阿拉伯數字1或0混入圖卡中,讓孩子學習辨認。
2歲-2歲半
認知水平
這個時候,寶寶對顏色的概念開始萌芽,在指認顏色上不覺得吃力了。
這個年齡段寶寶能基本了解物品的屬性了,比如認識并知道水果、點心、小零食和飯菜等等食物是可以吃的;能記住不同玩具的名稱,基本上能明白這些東西是不能吃的;同時,初步學會了把學會生活用具和衣服分開。
這樣教寶寶
◎ 認識三原色
在色彩家族中,紅色是最具吸引寶寶眼球魅力的顏色之一,媽媽不妨以此為突破口,比如拿一個皮球,告訴他這是紅色的,下次再問“紅色”,他就會毫不猶豫地指著皮球。接著,再告訴寶寶西紅柿也是紅的,孩子多半會睜大眼睛表示不理解,這時媽媽索性把一些紅色的物品集中擺在他的眼前,像紅色的積木、蘋果、帽子、紅衣服、紅鞋、紅絲帶、紅扣子、紅盒子、紅粉筆……肯定地說“這些都是紅色的”;到戶外曬太陽,有意識地把花指給孩子看:“這有一朵紅花、那也有一朵紅花。”有了這個基礎,媽媽再增加“課程”的難度:將不同顏色的塑料玩具擺在桌上,讓孩子從中找出目標色的。多次練習之后,寶寶就能逐漸在比較多的顏色中一眼就發現紅色。當然,媽媽也可先教寶寶認識黃色或藍色、綠色,這就看孩子對哪種色彩更感興趣了。
顏色是比較抽象的概念,寶寶理解它需要相對長的時間,3-4個月是個普遍的期限。如果急于求成,在短時間內讓寶寶學習兩種顏色,很容易造成認識上的混亂,欲速則不達。
◎ 學習分類
將香蕉、橙子、梨、乒乓球、小皮球、氣球、積木塊、貝殼、手套等物品攤在寶寶面前。對寶寶說:“把水果拿給媽媽好嗎?”最初,需要媽媽提醒孩子:“寶寶都吃過哪些水果呢?”然后指導他一樣樣遞給媽媽。完成了這個程序,可以再要求他把球拿給媽媽;如果孩子一時不知所措,不妨試探性地做些提示:“乒乓球是球嗎?那皮球呢?”多次重復之后,孩子就能抓住同一類事物的共性了,在龐雜的事物中,很快能認出具有相同特征的物品。
2歲半-3歲
認知水平
2歲半-3歲寶寶的認知出現了一個巨大的飛躍,對物品的興趣不僅僅滿足于知道它們的名稱,而是開始關注、了解其細節,具有了一定的分辨能力,發現它們在大同之外的“小異”;靠形象區分事物并借助這種方法簡單的數字。其吸收性思維和各種感知覺也在迅速發展,好奇心越來越強、頭腦中的疑問也越來越多,因此,他們在這一階段認識的東西會比以前大大增多。
這樣教寶寶
◎ 認識各種各樣的人
如果寶寶能認出照片上的人是爸爸媽媽還是爺爺奶奶,就可以教他 認識不同身份、不同職業的人了。準備一套人物卡片,和孩子一起指人老人、小孩、男人、女人;接著辨認醫生、護士、售票員、司機、老師、郵遞員、炊事員、演員,告訴孩子這些人在什么地方,做什么工作。目的是使寶寶熟悉人在社會上的各種角色。
◎ 分清大小和數字1、2、3
媽媽搖搖自己的手,說:“大手”,再握著寶寶的手晃一晃,說:“小手”;或者,拿兩個大小懸殊的玩具狗告訴寶寶,這是大狗、那是小狗。接著對孩子說:“把大狗給媽媽。”如果給對了,沖他伸出大拇指,夸夸他做得好,寶寶下次肯定還喜歡玩這個游戲。如此反復多次,孩子就不難理解什么是“大”和“小”了。
假如把數字形象化成圖畫,寶寶認起來就簡單有趣得多。比如告訴孩子:“1”像圓木河上架;“2”像鴨子水上走;“3”像一只大耳朵;“4”如紅旗迎風飄;“5”似彎勾樹上掛……如此,孩子就不會決定學數字枯燥了。
3歲-4歲
認知水平
3歲以上的寶寶大都能分辨出方形、圓形、三角形等圖形了,他們常常會對一些標志性圖形如紅綠燈、公共電話標志等產生好奇,能將所認識的符號和生活聯系起來,是學認圖形的好時機;初步建立起空間和時間的概念,能理解長短、上下和前后。
這樣教寶寶
◎ 充當小向導
如果每天都走同一條路去散步,寶寶很快就能認識這條路。所以,在回家的時候,媽媽不妨問:“寶寶還記得我們朝哪個方向走能回家嗎?”這時孩子通常會做個熱情的小向導。到了家門口,先別急著往里走,而是教他認識自己家的樓號、樓層、門牌號,比如一號樓二單元304,即1-2-304。接著,再把街道、胡同和小區的名稱指給他看,寶寶漸漸就能認識家庭住址的全稱了。
◎ 比比看
用感性的手段幫寶寶認識一些抽象的概念不失為一個好辦法,而且還能使孩子記得牢。比如認識長短,媽媽最好準備兩種不同顏色的線,分別用它們測量媽媽手臂和寶寶手臂的長度、剪下來比一比,然后告訴孩子:“媽媽的手臂長,寶寶的手臂短。”用類似的方法,媽媽有意地把一個桔子放在身體的前面和后面、放在桌子上面或下面,令寶寶練習辨別相應的方位。
◎ 知道時間
寶寶了解時間的第一步是分清白天和黑夜。告訴寶寶,有太陽、天亮時就是白天;天黑時、有月亮時就是晚上。第二步,幫寶寶“細化”對時間的認識,比如,每天去幼兒園時對寶寶說:“現在是早上8點,你要去上學,我要去上班,下午五點爸爸會去接你。”或者在午休的時候,讓孩子明白,吃過午飯就要休息一會兒,把生活中固定的活動與特定的時間聯系起來,便于孩子理解。
母子健康愛心提示:
1、你學你的,我學我的。在認識物品的過程中,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時間表,學習的速度因人而異,萬萬攀比不得。
2、抽象的概念是個“坎兒”。認識顏色、長短、前后、上下是寶寶認知學習上的難點,這可要考驗媽媽的耐心了,如果你能反反復復地教寶寶辨認,“慢功”一定能出“細活兒”。
3、認物與字不同步。教寶寶認識物品的同時,不一定要認識相關的字。在這方面,最好是順其自然。
相關報道:讓家長迷茫的所謂早教
父母犯錯也是早教契機
早教,最好的老師是家長
加拿大的兒童早教新模式
早教,期望值不可太高
下一篇:鼓勵46月寶寶自己握奶瓶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嬰幼兒要養育 更要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