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小寶寶的邏輯:順我則昌
薛女士婆媳倆還在認識上犯了一個錯誤。婆婆按照老觀念認為,孩子哭是正常的,不用管他,哭累了自己就不哭了。薛女士想用教育的力量讓孩子建立有規律的生活習慣,誰知“下手”太早,孩子“不識教”,結果薛女士發急,有時候對孩子刮起“情緒風暴”。
從某種意義上說,周歲以內的嬰兒是“不可教”的,他按照“自身發展大綱”來面對周圍環境的影響,前蘇聯心理學家維果斯基說,3歲前兒童是按照他自身的大綱來學習的,他們并不聽從成人的安排,完全按照自己的需要和興趣來決定。
這時候,家長主要不是對孩子進行“塑造”和“教育”,而是“順應”。
如果寶寶天生屬于易養型氣質,那么媽媽就很有福氣了,因為易養型寶寶的生理節律比較有規律,適應性強;而天生難養型的寶寶,生活沒有規律,容易激動,經常啼哭,難以安撫,常常把家長也折騰得很情緒化,因此,難養型孩子對家長提出了更高的撫養要求。他要求看護者要鍛煉忍耐心、保持敏感心,慢慢適應他的需要,他才會平穩地適應外部世界。如果媽媽按照書本上的條條框框或者根據自己安排的時間表來訓練孩子,得到的結果必然是“孺子不可教”。可見,教育并不是萬能的,也不是越早越好,三歲前的孩子先別談“教育”,應該先順應他的“自身發展大綱”。
當然,老年人所謂“順孩子便”的經驗之談也是很危險的,她們不知道孩子從零歲開始就是一個“人”了,他們不但有生理需求也有心理需要,放任孩子的求救信號而不回應,會讓孩子建立不良的IWM,最終影響他們的身心健康。
上一頁12 下一頁下一篇:用耐性和技巧培養兒童禮儀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參加社交聚會發掘寶寶潛能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