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精明的猶太人曾有一句經典的商界名言——“女人和小孩的錢最好賺”。從十幾年前的“千禧寶寶”,到近年的“金豬寶寶”、“奧運寶寶”、“福牛寶寶”,還有即將來臨的“二胎寶寶”,一輪又一輪的生育高峰,讓女人和孩子再次成為市場主角,由分娩帶來的一系列經濟支出也催生了母嬰市場的異常紅火。
媽媽故事:花錢總比計劃多
家住北京豐臺區的劉女士一年多來忙壞了,去年10月,她生下了自己的“小公主”。可提起這段生育過程,她感慨萬千。
由于自己和老公都是“工薪階層”,她沒有考慮動輒收費幾萬元的私立醫院,而是就近選擇了一家三甲醫院建檔。門診產檢2000多元,住院、請月嫂、買嬰兒用品加起來再花個1萬多塊錢也就差不多了。可真正去做的時候,劉女士才發現,自己想到的只是冰山一角。她本著盡量節約的原則,列出一張長長的清單:孕期置裝費2000元(防輻射服500元,三個季節的孕婦裝1000元,孕婦專用內衣、鞋襪等500元),營養品2000元(孕婦奶粉1200元,鈣片、葉酸及其他營養品800多元),產婦用品2000元(電動吸奶器1500元,產褥護理品、哺乳衣等500元),醫院檢查費2000多元,住院費用3000元(自然分娩,住院3天),月嫂6000元。再加上一些零散花銷,僅僅到孩子出生時,劉女士就已經花了近3萬元錢。
雖然成了“孩奴”,但劉女士還是幸福地說:“為孩子花錢只要最好,貴不貴的不在乎。”
記者調查:打“孩子牌”的產品價格都不低
美國醫療保健研究與質量局(AHRQ)近日也公布了全美醫院住院費用,并列出了十大住院費用最昂貴的疾病,其中分娩排在第4位,為124億美元,主要原因是剖腹產率偏高。
黑龍江省衛生計生委近日發布的數據則稱,目前黑龍江省剖宮產率高達61%,剖腹產比順產而言收費較高,但仍有很多年輕產婦選擇,這與“年輕人怕疼”有一定關系。據資料顯示,中國總剖宮產率達46.5%,為世界第一,已經達到世界衛生組織對剖宮產率設置的15%的警戒線3倍多。
亞洲積極心理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汪冰表示,年輕一代的“80后”、“90后”家長,他們本身成長過程就比較優越,崇尚名牌和高品質,生孩子時要求更高;加上不少家長之間喜歡互相攀比,為了成為“最好的”,不惜一擲千金。商家正是盯住了這種心理,打出各種宣傳旗號,變著花樣吸引消費者,相關產品的價格也水漲船高。
本報記者在北京朝陽區北四環附近走了一圈,在方圓1.5公里左右的范圍內,就有3家“樂友”、“麗家寶貝”等大型母嬰用品連鎖店,3個嬰兒游泳中心,4家兒童攝影室,4個早教連鎖機構,3個可提供孕期及產后保健服務的美容院和月子會所,以及一些私營的嬰幼兒服裝店等。記者發現,這些產品幾乎囊括了母嬰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網上,母嬰產品的銷售也很火爆,京東商城、蘇寧易購、當當網等購物網站,都把“孕、嬰、童”放到了醒目的位置作為主打。在淘寶網,母嬰相關產品被分成孕產新生、早教玩具、嬰幼食品等6大類,每大類又細分為20~30個小類。
此外,分娩后坐月子的花費也不少。很多城市的月嫂工資超過普通白領,北京的月嫂月薪從數千元到數萬元不等。即使如此,很多人還是愿意花大價錢請月嫂。有業內人士表示,月薪1萬元左右的月嫂很受歡迎,常常需要預約。
商家激戰:當心落入“陷阱”
中國孕嬰童產業發展委員會的資料顯示,目前我國該行業的發展世界排名第二,僅次于美國。中國人口與計劃生育委員會的研究顯示,中國的最高出生率大約出現在2016年,人口峰值為2028年,隨著“二胎”制度的開放,我們即將迎來新一輪“生育潮”。
全球消費者研究機構Kantar Worldpanel監測顯示,中國嬰兒用品市場在2012年銷售總金額為307億元,估測2017年整體嬰兒用品市場的銷售規模將擴大至463億元,相比2012年增長50%,沖破500億大關指日可待。國內的母嬰用品市場正迎來一個黃金十年。
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博士后劉航表示,生兒育女雖然屬于剛性需求,但是,商家的夸夸其談、家長的急切心理,很容易使人挑花眼。比如,很多家長喜歡“海淘”,買國外的營養品、輔食等給孩子吃,但海淘也面臨無法提供入境檢驗檢疫合格證、保質期等一系列問題,未必適合國內人的體質。
汪冰則提醒,最貴的未必是最好的,很多月子醫院、月子會所抱孩子、喂奶等全方面包干,這雖然方便省事,卻剝奪了媽媽和孩子在一起的機會,對孩子心理發育可能帶來不利影響。此外,電動搖籃、高檔嬰兒車等高級裝備,也很容易拉遠父母和孩子的距離,影響孩子安全感的形成和人格發展。
業內人士透露,月嫂市場存在價格虛高問題,有些高價月嫂有價無市,大家應擦亮雙眼,以免花冤枉錢。
專家提醒:生孩子可以省錢
分娩經濟市場巨大,但更多人關心如何在不影響產婦生活質量的前提下,降低這方面的花費。對此,專家給出了以下幾點建議。
首先,順其自然,生育別扎堆。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地壇醫院婦產科教授劉敏指出,很多中國人喜歡討彩頭,非得生“龍寶寶”、“馬寶寶”不可,甚至為了趕良辰吉日,不惜要求剖腹產。這種人為影響自然孕產過程的做法并不可取,甚至可能對產婦帶來傷害。扎堆生孩子還可能推動分娩相關用品漲價,花錢更多。
其次,就近建檔,不用總往大醫院擠。劉敏表示,除了三級醫院,很多二級醫院和一些比較好的社區醫院也具備助產資格,而且醫療設備并不落后,人也會相對少些。沒有特殊疾病的孕產婦完全可以到這些醫院建檔、產檢,分散醫療壓力,自己和家人更輕松,這些醫院的收費也相對較低。
最后,合理消費,不要把生孩子搞得太“隆重”。專家提醒,追名牌、買進口,既增加無謂的消費,也浪費了社會資源。如果醫生認為情況允許,建議選擇順產方式,不僅對產婦和孩子健康都有好處,也節約了成本。本報記者 陳 蕓
下一篇:哪些準爸爸不適宜陪產?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孕婦花20萬赴美產子被騙:每天喝生水吃大鍋飯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