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鞘膜積液?其實,鞘膜積液與“疝氣”相似,容易誤診。泌尿外科專家提醒,一般嬰幼兒鞘膜積液在兩歲后可自行消退,如果超過這個年齡還沒消退的話,家長就要“提個心眼”,盡早帶孩子開始治療。
鞘膜積液可致“不育”
一歲半的奕奕長得虎頭虎腦,聰明可愛。上周,爸爸媽媽帶著他去兒童游樂場整整瘋玩了一天。也就在這天晚上,媽媽突然發現小奕奕右側的陰囊腫得很大。這下媽媽可慌了,自己的寶寶這是怎么了?是不是得了“疝氣”?第二天一大早,爸爸媽媽就帶著奕奕去醫院就診。醫生診斷,小奕奕患的是“小兒鞘膜積液”。
“鞘膜積液是小兒陰囊部最常見的疾患之一,常出現單側陰囊逐漸腫大,腫物可呈卵圓形或梨形,觸之有彈性和囊性感,一般不疼痛,可有墜脹不適。”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泌尿外科、男科主任醫師周少虎教授介紹,鞘膜積液又可分為:睪丸鞘膜積液、精索鞘膜積液、睪丸、精索鞘膜積液和交通性鞘膜積液。
小兒鞘膜積液一般都是由先天因素造成的。周少虎表示,正常睪丸鞘膜囊內有少量漿液存在,性質與腹腔內漿液相似,有滑潤作用,能使睪丸在其中自由滑動。若鞘膜本身及周圍器官或組織發生病變,使鞘膜的分泌、吸收功能失衡時,則形成各種不同類型的鞘膜積液。“長期的慢性鞘膜積液因張力大而對睪丸的血供和溫度調節產生不利的影響,嚴重的可能引起睪丸萎縮,如果積液嚴重,影響雙側睪丸,很可能影響孩子將來的生育能力”。
區分疝氣與鞘膜積液要用“燈照”
對于奕奕的“鞘膜積液”被媽媽爸爸誤以為是“疝氣”,周少虎表示并不奇怪。因為若單單從外觀上看,家長們容易被“蒙蔽”。
周少虎介紹,小兒鞘膜積液的發病機制和疝完全相同,不同點是由于通道較小,疝出物不是組織或器官而是腹腔液,俗稱“水疝”,治療方法和疝基本相同。對兩者做鑒別診斷時,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采用透光實驗進行鑒別。即用手電筒照射腫物有透明感的是鞘膜積液,我們稱之為透光實驗陽性,而沒有透明感的則是疝氣,即透光試驗陰性。當然,還要通過其它一些方法來進行綜合鑒別方可下診斷。
相當多患兒的鞘膜積液是可以自愈,或經非手術療法后痊愈,故不必急于做手術。“嬰幼兒的鞘膜積液一般不會引起并發癥,而且2歲以內仍有自行閉合消退的可能。但如果2歲以后仍然存在,可考慮手術根治,時間可選擇在兩歲以后至上學前”。
有些家長在手術后發現孩子的“蛋蛋”又腫起來,以為是鞘膜積液“復發”,事實上并非如此,這是由于術后留下的創傷和炎癥等原因造成的。他提醒,手術回家后,家長要讓孩子注意休息,不要活動過量,除此之外不需要做其他的特殊治療。文/羊城晚報記者 陳學敏 通訊員 張秋霞
受訪專家/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泌尿外科、男科主任醫師 周少虎教授
下一篇:小兒疳積調養有妙方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美國:幼兒發燒無需每次都治療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