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今年以來,川崎病在兒童中呈現‘小流行’趨勢,發病人數比往年明顯增多。部分小患者由此出現了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冠狀動脈瘤形成等嚴重的病變。”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兒科心血管專科覃麗君副主任介紹,這類疾病可散發或流行,發病與感染、免疫功能失調和遺傳有關。她提醒:如果孩子明顯發熱而使用抗生素無效,且出現“楊梅舌”,就要考慮此病。
男孩發病多于女孩
“今年病患增多的具體原因不清楚,但此病偶爾‘小流行’也屬正常現象。”專家介紹,川崎病是一種主要以發熱、皮疹、 黏膜改變、淋巴結腫大和全身性小動脈炎為特點的急性發熱性疾病,其已經成為后天性獲得性心臟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覃麗君表示:“這類病多發生于嬰幼兒身上,80%的患者年齡在5歲以下。川崎病以亞裔人發病率為高,可呈散發或小流行,男孩發病多于女孩。”她介紹,川崎病的病因和發病機理尚不明確,可能與感染、免疫功能失調和遺傳有關。
“楊梅舌”為顯著病癥
哪些特點在提示父母孩子可能患病?覃麗君介紹,該病臨床上主要表現有以下幾種:發熱是首要征兆,且會燒到39℃~40℃,持續1~2個星期或更長,抗生素治療無效;雙眼球結膜充血、口唇黏膜充血干裂,可見類似楊梅紅色的“楊梅舌”;皮膚可伴有多形性皮疹;急性期手足硬腫,恢復期指趾端開始脫皮;頸部淋巴結可出現腫大。實驗室檢查血沉增快,C-反應蛋白升高,血小板升高,心臟彩超觀察冠狀動脈可有異常改變。
服藥期較長不可擅自停藥
覃麗君介紹,臨床一旦確診為川崎病,首選人血丙種球蛋白沖擊治療,以防止心臟冠狀動脈損害加重,并同時口服阿司匹林等藥物。“川崎病為自限性疾病,多數預后良好,復發率不到2%。未經有效治療的患兒,可能有15%~25%會發生心臟冠狀動脈瘤,大的冠狀動脈瘤常不容易完全消失,可導致血栓形成或管腔狹窄。”
覃麗君說,臨床明確診斷為川崎病并采取及時有效的治療對患兒的預后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治療階段,阿司匹林療程根據臨床病程而定,一般需服用數月;如有冠狀動脈瘤發生,則治療應持續至冠狀動脈瘤消退;治療中應定期進行心電圖檢查和二維超聲心動圖追蹤,必要時可做冠狀動脈造影。
覃麗君提醒家長,防治川崎病的關鍵是預防感染,一旦發現癥狀應盡早到醫院診斷、及時治療,因服藥期較長,所以千萬不可見孩子病情好轉就擅自停藥。(記者涂端玉 通訊員王海芳)
下一篇:通便湯治療小兒習慣性便秘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為什么夏天孩子容易患腹瀉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