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小兒秋季腹瀉是兒科一種常見病,主要病因是輪狀病毒感染,祖國醫學認為,主要是傷食,感受外邪和脾胃虛弱所造成,我們以祖國醫學理論為指導,辨證施治,健脾強胃止瀉為方法,研制止瀉散,用于臨床取得了滿意療效。
一、臨床資料:
共治102例,患兒均為秋季末和冬季發病,年齡在8個月到3歲,大便為稀水樣便,色淡黏液少,有少有腥臭味,大便常規檢查陰性及含脂肪球,伴發燒和不同程度的脫水,由于條件有限不能做病毒分離和抗體測定,便根據患兒發病年齡和季節流行病學特點及臨床特征,基本上按輪狀病毒所致感染性腹瀉治療。
二、治療方法:
1.方藥:烏梅9g,大棗30g(約10枚)炒干,米殼9g(煮熟晾干)。 2.制劑及用法:以上藥共研細粉,裝入膠囊備用。8個月到1歲,每次1粒,每日二次;1歲到3歲,1粒半,每日2次。3天為一療程。 3.配合用藥:口服補液鹽500ml,1~2天服完,以保證患兒體內電解質平衡。
三、治療結果:
102例中,治愈92例,有效10例,總有效率在99%以上,具有止瀉迅速,安全可靠的特點。
四、討論和體會:
小兒秋季腹瀉多由輪狀病毒感染所致,其發病機理是病毒顆粒吸附并感染小腸絨毛上皮細胞,使其發生不同程度的腸道病理改變,患兒可見腸鳴,腹瀉,少尿,舌苔厚膩或淡白,中醫辨證屬脾胃虛或寒瀉證,治宜健脾止瀉,方中烏梅、米殼澀腸止瀉;大棗益氣健脾。現代醫學研究,烏梅具有促進膽汁分泌、增強免疫作用;大棗提高單核吞噬細胞系統的吞噬功能,保護肝臟;米殼能使胃腸道括約肌張力提高,消化液分泌減少而引起止瀉效應。所治療的患兒大多數是由其他門診和醫院輸液治療效果不佳而來我處就診,通過用止瀉散治療,都能獲得良好療效。
下一篇:帶孩子看病的12大提醒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小兒腹瀉的家庭護理別入誤區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