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小兒腹瀉又稱小兒腸炎或消化不良,以腹瀉為主要表現,常伴有惡心或嘔吐,多見于夏秋季節。中醫認為,本病病機多為脾胃虧虛、邪毒侵襲,治當健脾養胃,清熱解毒。臨床觀察發現,采用足浴療法治療小兒腹瀉有明顯效果。
1.橘葉姜芽湯:鮮橘葉、生姜、炒二芽、焦楂、訶子各30克。將上藥擇凈,放入藥罐中,加清水適量,浸泡5~10分鐘后,水煎取汁,放入浴盆中,候溫足浴,每次15~20分鐘,每日兩次,每日一劑,連續2~3天。可消食化積,和中止瀉。適用于小兒腹痛腹脹,瀉前哭鬧,瀉后腹痛減輕,大便臭穢,噯腐酸臭,不思飲食,舌苔厚膩或垢濁,脈滑等。
2.二香干姜湯:藿香、香薷、生姜各20克。將上藥擇凈,放入藥罐中,加清水適量,浸泡5~10分鐘后,水煎取汁,放入浴盆中,待溫度適宜時,讓患兒赤足站立藥液中,以藥液不超過足踝為度,每次浸泡10分鐘,每日兩次,每日一劑,連用3~5天。可解表散寒,芳香化濁。適用于便瀉清稀,甚至如水樣,色淡臭氣輕,腹痛腸鳴,脘悶食少,或兼有惡寒發熱,鼻塞頭痛,肢體酸痛,舌苔薄白或白膩,脈濡緩等。
3.車馬竹葉湯:車前草、馬齒莧、竹葉各30克。將上藥擇凈,放入藥罐中,加清水適量,浸泡5~10分鐘后,水煎取汁,倒入浴盆中,先熏雙足,待溫度適宜時足浴,每日兩次,每次10~30分鐘,每日一劑,連續3~5天。可清熱利濕。適用于小兒腹瀉,發熱或不發熱,大便瀉下急迫,或瀉而不爽,糞色黃褐而臭,煩熱口渴,小便短黃,舌苔黃膩,脈濡數或滑數等。
4.無花果葉湯:無花果葉3~5片(干鮮均可)。將無花果葉放盆中,加入500毫升冷水,煎開熬至200毫升左右,把盆端下,先熏雙腳心,待溫時洗雙腳心,熏洗約15分鐘即可,每日兩次,連續3~5天。可健脾益氣。適用于小兒腹瀉,大便時泄時止,便稀水谷不化,食欲不振,脘腹脹滿,面色萎黃,肢倦乏力,舌淡苔白,脈細弱等。
5.三葉二香湯:扁豆葉、絲瓜葉、綠豆葉、藿香、香薷各30克。將上藥擇凈,放入藥罐中,加清水適量,浸泡5~10分鐘后,水煎取汁,倒入浴盆中,先熏雙足,待溫度適可時足浴,每日兩次,每次10~30分鐘,每日一劑,連續3~5天。可健脾利濕。適用于小兒腹瀉,納差食少,肢軟乏力,面色萎黃等。
6.艾草胡椒湯:艾葉50克,白胡椒25克,透骨草25克。將上藥擇凈,加水500~1000毫升,水煎10~15分鐘后去渣取汁,將藥汁倒入盆中,以不燙為度,雙足浸洗10~15分鐘,每日兩次,每日一劑,連續3~5天。可溫腎健脾,固澀止泄。適用于小兒腹瀉,久瀉不止,甚或脫肛,食入即瀉,完谷不化,形寒肢冷,腰膝酸軟,舌淡苔白,脈沉細等。(胡獻國)
下一篇:寶寶有痰咳不出來怎么辦?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小兒發燒為何每次都驗血?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