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診斷]
(一)接觸史
有與猩紅熱或咽峽炎病人接觸史者,有助于診斷。
(二)臨床表現
驟起發熱、咽峽炎、典型的皮疹、口周蒼白、楊莓舌、帕氏線、恢復期脫皮等,為猩紅熱的特點。
(三)實驗室檢查
白細胞數增高達10~20×109/L,嗜中性粒細胞占80%以上。紅疹毒素試驗早期為陽性。咽試子、膿液培養可獲得A組鏈球菌。
[鑒別診斷]
(一)麻疹
病初有明顯的上呼吸道卡他癥狀,第3~4病日出疹,疹型與猩紅熱不同,皮疹之間有正常皮膚,面部發疹。頰內粘膜斑及白細胞計數減少為重要區別。
(二)風疹
起病第一天即出皮疹。開始呈麻疹樣后融合成片,類似猩紅熱,但無彌漫性皮膚潮紅。退疹時無脫屑。耳后及枕下淋巴結常腫大。風疹病毒特異抗體效價上升等有助診斷。
(三)藥疹
有用致疹藥物史。皮疹有時呈多樣化表現,分布不均勻,出疹順序由軀干到四肢。全身癥狀輕,與皮疹的嚴重程不相稱。本病無咽峽炎、楊莓舌、頸部淋巴結腫大等,白細胞計數正常或減少。
(四)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
有些金黃色葡萄球菌亦能產生紅疹毒素,可以引起猩紅熱樣的皮疹。鑒別主要靠細菌培養。本病進展快,預后差,應提高警惕。
(五)川崎病(又名皮膚粘膜淋巴結綜合癥)
本病好發于4歲以下乳幼兒,病理特征為血管炎。主要表現為急性發燒起病,熱程約1~2周;眼結膜充血,舌似猩紅熱之草莓,口腔粘膜充血;淋巴結腫大(頸、頜下、腹股溝),不化膿,不粘連;手指及指(趾)末端對稱性水腫;皮疹呈多形性,主要見于軀干部,表現猩紅熱樣,不癢或輕度瘙癢,紅疹消退后有糠狀或膜狀脫屑。該病往往伴有心血管病變,消化道病變,泌尿系病變等。化驗室檢查示白細胞總數、嗜中性細胞增高、有時血小板增加,血沉增快。
猩紅熱猩紅熱是由產紅疹毒素的A群(組)P溶血性鏈球菌所致的急性傳染病。以發熱、咽炎、草莓舌、全身彌漫性鮮紅色皮疹,疹退后片狀脫皮為特征。患兒多為3歲以上小兒,6個月以下極為少見。少數患兒病后I—5周可發生急性腎小球腎炎或風濕熱。本病屬中醫學“喉痧、爛喉痧、丹痧、疫喉”等范疇。
[臨床表現)
本病潛伏期1—5天。初起突然高熱,胃寒頭痛,嘔吐,煩躁,咽部疼痛,咽充血極明顯,扁桃體腫大或可見膿性分泌物。在起病12—36小時內出現皮疹,先見于頸、胸、腹背,迅即從腋部及腹股溝擴展到四肢。皮疹鮮紅,細小密集,有時似點狀出血,疹間皮膚通紅,壓之褪色。皮疹在2天內出齊,疹盛時皮膚瘙癢。面部發紅,但口唇周圍蒼白(環口蒼白圈)。肘前、腋窩、腹股溝等皮褶處因紅疹寄集而呈皺褶紅線(帕氏線)。舌苔白厚或光剝,舌乳頭突出于舌面之上,狀如楊梅,稱楊梅舌。出疹后一周內見皮膚脫屑,多呈片狀,指尖可呈膜樣或套樣脫皮。
[診斷)
1,病史:可有與猩紅熱、咽峽炎或扁桃體炎患者接觸史。
2.典型皮疹。
3.外傷后有發熱、典型皮疹而無咽頰炎者為外科性猩紅熱。
4.化驗:血白細胞計數及中性粒細胞增高,咽拭物培養得溶血性鏈球菌。
5.本病應與風疹、麻疹、幼兒急疹進行鑒別,參見“風疹”節。上一頁123下一頁
下一篇:感染腸道病毒EV71該如何治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該怎樣護理男寶寶的陰囊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