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時序進入秋天時,天氣也慢慢轉涼,早上偏涼、中午出現 “秋老虎”、晚上再轉涼可謂是這一季節常有的特色,這種氣候變化對大人沒問題,但是,對于不太知道天涼要加件衣服保暖的小孩可就是一項考驗了。
眾所周知,流行性感冒一般分成A、B、C三種類型,潛伏期大約2~3天,其中A型感冒由于其病毒抗原會不斷改變,比較容易造成流行,B型流感病毒抗原則比較穩定、較容易在潮濕環境中發作,C型流感抗原則最穩定。
流行性感冒會出現哪些癥狀?一般而言常出現的癥狀有:小孩會怕冷、咳嗽、頭痛、喉痛、全身倦怠、鼻塞、流鼻涕、甚至全身有酸痛感,醫師檢查則會發現有發燒、的喉嚨、結膜及鼻黏膜有發炎的現象,甚至肺部出現啰音的情形,如果小孩自述耳朵疼痛,則要小心是否患有中耳炎的并發癥。有上述的情形,不妨將寶寶帶給小兒科醫師檢查,一般而言,醫師會開予“癥狀解除”的藥物。
中藥是如何處理小兒感冒的呢?原則上,中藥治療流行感冒是必須經過“望、聞、問、切”四個系統后才能開處方,也就是根據患者的體質癥狀不同而給予不同的中藥。臨床上,常見的流感證型如下:
第一型:癥狀表現以怕冷、發熱、鼻塞、流清涕、頭痛、喉癢為主要癥狀,這是屬于“風寒型”感冒,治療的中藥以用荊芥、防風、羌活、前胡、枳殼、甘草等散風寒的中藥為主。
第二型:喉嚨有發炎的癥狀,兼有頭痛、鼻塞、流黃涕、咳嗽,脈象偏浮數,舌苔略黃,這是屬于“風熱型”感冒,可用金銀花、連翹、桑葉、菊花、淡竹葉、牛蒡子等散風熱的中藥。
第三型:這一型的感冒秋天比較少見,常見于高溫、高濕的夏季,臨床癥狀有頭痛嘔心、食欲不振、拉肚子、有高燒不退的情形,可以用香薷、扁豆、厚樸、連翹、淡竹葉等芳香化濕的中藥。
如果小孩時常感冒,該怎么辦?是不是一律要“補”?其實,應該先看看自己的小寶寶是屬于哪一種“虛弱”,再針對虛弱對癥下藥,臨床上常見的類型如下:
第一型:平時容易疲倦、中氣不足、胃腸消化不好、常常一緊張就拉肚子,這是屬于中醫脾氣虛,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加減處方治療。
第二型:容易口干舌燥、夜間自覺身熱、常常盜汗(睡覺時流汗)、心煩胸悶、甚至口破,這是屬于陰虛型的免疫力不足,可以用沙參麥門冬湯為主方來改善體質。
第三型:常常覺得頭暈、睡不安穩、面色蒼白、容易心悸,這是屬于血虛型的體力不足,可以用歸脾湯等中藥來改善。
第四型:手足容易冰冷、面色蒼白、怕冷、大便常不成形、腰酸,這是屬于陽虛型,可以用理中湯為主方來改善體質。
“生病找醫師”是個不錯的方法,其實,更好的方法就是不生病,也就不需要打針吃藥了,如何盡可能的不生病,當然必須多運動、多鍛煉身體啰!
下一篇:給感冒寶寶最好的營養照護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腸道病毒性疾病的10種表現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