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智力是一個很復雜的問題,到目前為止世界上還沒有一種先進儀器或化驗方法能檢查出孩子的智力水平。近百年來,不少心理學家通過對嬰幼兒發展過程的細微觀察,發現智力水平是和大運動、精細動作、適應性能力、語言和社交行為等五大領域的發展狀況密切相關的。下面看看高智商寶寶在五個領域有哪些主要的行為模式:
一、大運動
大運動是軀體活動和姿態反應,也是人體活動的基礎。若大運動發育得好,可以促進大腦的發育;若大運動發育的差,常為智力底下的早期指標,但不一定都是呆傻病。
主要行為模式的出現時間為:
3--4個月:抬頭90度;
5--7個月:翻身;
10--12個月:坐;
11--15個月:行走;
24個月左右:跑步;
30個月左右:跳躍。
二、精細動作
精細動作是手和手指探索,抓握和操作物體的能力。如果手的功能要發展得又好又快,是需要有眼睛配合的,這叫做眼手協調。手是智慧的前哨,俗話說的心靈手巧,就是指手的技能發展與智力水平有密切關系,因此,可以通過手的精細動作發展狀況來預示嬰幼兒的智力發展狀況是否正常。
主要行為模式的出現時間為:
2--3個月:抓握動作;
4--7個月:抓住動作;
6--7個月:耙弄動作;
7--8個月:倒手動作;
9--10個月:拇食指對捏動作;
18--24個月:翻書動作;
18--24個月:握筆動作;
24個月左右:穿扣動作。
三、適應能力
適應能力是指對刺激物進行分析、綜合的能力,它是和視覺、聽覺、語言及手功能的發展分不開的,因此又將它稱作應物能。適應性能力是智力發展的前奏,能預示將來智力的發展的好壞。
主要行為模式的出現時間為:
1個月:眼睛能跟蹤物體;
4個月:能找到聲源;
6個月:玩具失落會找;
8個月:有意識搖鈴;
10個月:能尋找盒內東西;
12個月:回蓋瓶蓋;
15個月:將圓盒蓋子蓋上;
27個月:認識大小;
30個月:認識紅色;
33個月:懂得“里”、“外”。
四、語言能力
語言是人類所特有的心理活動。比如,孩子彼此之間交談、聽音樂、聽歌曲、講故事、說歌謠、寫字、畫圖畫等,這些聽、說、讀、寫都是不同形式的語言活動。語言可以促進兒童心理活動的迅速發展。
其主要行為模式的出現時間為:
1個月:發出輕微喉音;
4個月:伊呀自語;
7個月:發出da-da、ma-ma聲,叫名字時會轉頭;
10個月:會歡迎、再見;
12個月:有意識叫爸爸、媽媽;
18個月:能說出版個以上單字音;
24個月:能說兩句以上兒歌;
36個月:能說10個字以上的長句子。
五、社交行為
社交行為是反映小兒社會交往和自我料理生活的能力。其行為模式也是內在成長因素所決定,有一定的發展程序:
1個月:眼睛跟人;
3個月:見到親人會笑;
4個月:認識母親和熟人;
7個月:對鏡子有游戲反應;
10個月:會注視所提到的人和物;
12個月:能配合穿衣服;
18個月:白天會控制大小便;
24--27個月:能自己脫掉單衣、單褲;
36個月:會扣鈕扣。
一般來說,各大領域各種行為模式的出現是和大腦發育的成熟程度和孩子的年齡相關,不但有相互的連續性,而且有顯著的階段性。科學家們正是從中總結出一套規律性的東西,進而對嬰幼兒開展了智力測查工作。
如果想了解寶寶智商高OR不高,可參照上面介紹的行為模式進行粗略的評價;亦可請專業人員進行智力測試,最后用智齡和發育商評價,才是比較科學和準確的方法。
4歲孩子的智力發育自測題
如果哪道題成績突出,或整個欄目的比分達到2.0,可跨越本年齡組試題,直接練習下一年齡組試題以求深造。
手把手教你自測胎兒的成熟度
很多準媽媽到懷孕晚期都想知道胎兒是否成熟,是否適應產后生活,那么我們該如何判斷胎兒的成熟程度呢?這里有4種方法教你自測胎兒成熟度。
警惕孩子的七種異常舉止
“都6個月大了,我的小孩還不會坐。”“我的小孩平時總會把頭偏往一側。”“我小孩都1歲多了,還不會說話,是不是發育比其他小孩子晚啊?”……
醫生指出,一些不良行為習慣,很可能預示著某些疾病,因此家長要格外警惕寶寶的“不正常”舉動。另外,通過發育商測試,便可知道嬰幼兒心智發育水平,目的是為了早發現早治療。
問題直擊--以為“發育晚”原是腦癱
琪琪(化名)今年4歲了,記者剛看到琪琪時,她表現得很乖,看見熟人就會打招呼,嘴巴特甜。除了腿腳有點不方便外,看不出她有任何異于常人的地方。自治區人民醫院康復醫學科兒童康復室主任醫師劉振玲告訴記者,琪琪其實是一個腦癱患者,曾在2歲時被檢查出患有腦癱。因此琪琪現在不但走路不太方便,而且智力也比正常小孩要低一點。
據劉振玲回憶,2歲的琪琪在送來醫院檢查時,連坐都坐不穩,也不會爬,交叉腿也打不開,更別說會站了。除了不會站,琪琪也不會說話,因此家里人才帶她來自治區人民醫院檢查。醫生經過詢問后得知,琪琪在很小的時候,就有一些不尋常的生理習慣和行為動作:不會吸吮手指、頭老是往后仰、做什么事情都比同齡人要晚很多。但是家里人只是覺得琪琪發育比較晚,并沒有意識到琪琪可能存在其他毛病。
家長態度--寶寶出問題才檢查
記者在自治區人民醫院采訪時,一些家長就向記者講述他們小孩的情況。黃女士說,她的小孩現在已經10個月大了,但是以前并沒有進行過任何體檢。直到最近發現小孩頭總是習慣性地往右偏,這才想到來醫院檢查。其他家長基本上都是如此,當發現小孩的一些不正常舉止時,才帶小孩來做檢查。
廣西區婦幼兒童保健科副主任醫師周國平說,目前很多家長為小孩做兒童體檢的意識并不是很強,很多家長認為小孩的這些“小問題”只是發育遲緩,并沒有足夠地重視。加上一些小醫院醫生篩查意識不強,或是根本沒有受過相關方面培訓,導致很多小孩等到四五歲才發現問題,這樣的話治療效果并不好。因此提高家長們為小孩做體檢的意識,也是當務之急。平時就應該按照一定的年齡段進行體檢,不要等到孩子有問題了才來檢查。
專家提醒--需警惕七種舉止
劉振玲說,有些家長發現自己的小孩比較難帶或愛哭鬧或不哭或聲音無力、喂養很難、身體過軟等,家長往往會認為這是因為小孩不乖、不聽話,因此忽略了小孩的這些表現。其實,這些癥狀往往是懷疑小孩是否有腦損傷的外在表現形式。如果需要確診有何不正常的話,則需進行神經心理發育測試,測試的結果就是“發育商”。發育商也稱為DQ,是用來衡量嬰幼兒心智發展水平的核心指標之一。
劉振玲提醒廣大家長,當小孩出現以下幾點異常情況時,說明小孩的神經心理發育可能有問題,需要引起高度注意。
1、喂養困難,如小孩不會吮吸、吮吸無力,或邊吃邊哭,容易嗆奶,體重增長緩慢等。
2、哭聲弱,如十分安靜或無原因的持續哭鬧。
3、自發運動少,如小孩不動,或整天呈現出沒有力氣的狀態。
4、全身松軟,肌肉松弛等一些肌張力低下癥狀。
5、全身發硬,喜歡打挺,頭明顯后仰,有時頭偏向一側,雙下肢硬性伸展等肌張力增高的癥狀。
6、新生兒痙攣,如容易受驚,容易抽搐,尖叫或煩躁不安。
7、上肢內收、內旋、手握拳等等。
下一篇:看手指預測孩子的學習天賦教育親子中心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各年齡階段寶寶的增高運動教育親子中心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