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星期六下午,張珊去樓下的小雜貨店買雞蛋,5歲的小胖也跟著去了。在回家的電梯里,張珊發現小胖正津津有味地嚼著泡泡糖。張珊沒給小胖買泡泡糖,那他的泡泡糖是哪來的?很快,張珊猜到是小胖乘店主與自己閑聊不注意自己在貨架上拿的。
回到家里,張珊打開電視,調到小胖喜歡看的少兒頻道。一邊看動畫片,一邊與小胖聊天。
“小胖,你這泡泡糖是自己從劉阿姨(雜貨店店主)那里拿的,對吧?”張珊問。
“嗯。”小胖點點頭。
“我小時候也拿過別人店里的橡皮擦,現在還覺得不好意思。”
“為什么呀?”小胖扭過頭來問張珊。
“因為我沒給人家錢。”
小胖有些不以為然地說:“我看劉阿姨貨架上有那么多泡泡糖,我拿一塊有什么關系。”
于是,張珊耐心地告訴小胖,說劉阿姨很辛苦,要賣很多很的泡泡糖和其他東西,才能掙到足夠的錢來付房租、送小寶(劉阿姨的孩子,跟小胖在一個幼兒園)上幼兒園,等等。
“哦。我再也不拿劉阿姨的東西了!”小胖終于明白了要給劉阿姨付錢的道理。“媽媽,那我們什么時候去給劉阿姨錢?”
“你真是個像小童童(一部小胖喜歡的動畫片主人公)一樣聰明的孩子。”張珊撫摸了一下小胖的小腦袋。
這就是一位高情商媽媽!
當張珊發現小胖“偷”了東西以后,她并沒有暴跳如雷,這說明她善于識別和調整自己的感情。回到家,打開電視,讓小胖看他喜歡的節目,這就是張珊在發揮利用感情的能力,營造一種有利于與小胖溝通的氣氛。
張珊說自己小時候也拿過店里的橡皮擦沒有給錢,這同樣是在發揮利用感情的能力,目的是希望引起小胖感情上的共鳴。由于得到了小胖感情上的共鳴,于是,張姍開始講劉阿姨雖然有很多泡泡糖但需要賺錢的道理。盡管這種道理在成年人看來很淺顯,但對于小胖來說仍屬于“大道理”,不過,小胖還是接受了,因為他的感情狀態完全是向張珊開放的。
“媽媽,那我們什么時候去給劉阿姨錢?”改正自己的錯誤,是小胖的自覺行為,而不是迫于媽媽的壓力或威脅,這說明張珊很順利地對小胖的感情進行了調整。當然,如果張姍的處理方法沒有引發小胖感情上的共鳴,那小胖就不可能主動提出要給劉阿姨錢。
如果張珊情商不是很高,那這件事的結局又是什么樣子呢?結局有可能是這樣的:當張珊猜到小胖的泡泡糖是“偷”來的之后,馬上會質問小胖為什么要偷人家的東西。面對暴跳如雷的媽媽,小胖自然說不出(或者不敢說)“偷”東西的理由。于是,張珊拖著小胖回到小賣部,在向劉阿姨補了錢之后,讓小胖進行道歉,保證今后不再這樣做了。張珊之所以讓小胖這么做,就是為了讓小胖“長記性”,今后不再做類似的事情。
在張珊看來,這事就到此為止了。但是,事情的結局遠比張珊想象的要復雜得多:屈于媽媽的壓力,小胖向劉阿姨道了歉,但小胖覺得自尊心受到了傷害——在很多家長眼里小小年紀沒什么自尊心可言——于是產生了報復的念頭:“這次我被你們抓住了,那下次我就會注意不被你們抓住!”反正我“偷東西”已經是個“壞孩子”了,那我就破罐子破摔,干脆壞就壞到底——盡管小胖沒有這么明確的思路,但潛意識會驅使他這么去做。因而,他有可能會去再偷東西,在這條路上越走越遠,最終毀掉自己的一生。如果張珊想到了這么一種可能,那她又會有怎樣的想法呢?
其實,孩子們經常會做出許多類似小胖這種“偷東西”的行為,他們之所以“偷東西”,并不是因為他們的品性很壞,而是他們不懂成人世界的規矩造成的。當然,拿別人的東西又不被發現,這事很刺激,因而很好玩,這就是孩子的邏輯。因此,當家長發現孩子偷東西之后,不要馬上“上綱上線”,定性為人品問題,因為這樣的行為只能稱之為“不當行為” ——因為這種行為與孩子的年齡相稱,符合他們的行為邏輯。如果家長們自己夸大這種不當行為的后果,給孩子貼上“問題少年”的標簽,從而給孩子重罰讓他們“長記性”,那結局無非是這么兩種:一是孩子報復家長,叛逆性越來越強,最后變成真正的“問題少年”;另一種是孩子服服帖帖,對家長逆來順受,最終變成一個缺乏自尊和自愛的人。
反思:在一般情況下,發現孩子做出不當行為后你的第一反應是什么?
下一篇:必須向孩子表示自己的同情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最有用的教子12種方法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