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微信上,不少大孩子的媽媽近乎絕望地說:“我跟我家孩子幾乎沒法兒好好說話。經常是一溝通就以孩子哭鬧收場。我不知道該怎么辦了,甚至都想去算個命看看,是不是我跟這孩子就是天生合不來。”雖然聽起來像是黑色幽默,但類似的困境,在我們當下的家庭教育中,卻是非常普遍的。這也是我們一直在討論的,如何跟孩子溝通的問題。
人們常說,說話是門藝術。對孩子而言,說話不僅是藝術,更是重要養料,說得不好,甚至有“毒”。因此,父母管住自己的嘴,真的很重要!
下面是我們常常在說的一些廢話:
吃飯時不許再看電視,再看我就把電視關了!
別玩兒電腦了,我說了多少遍了。
瞎說什么,給我閉嘴!
又把衣服弄臟了,怎么這么不講衛生!
這些話的特點是:父母居高臨下地看著頑劣不化的孩子;父母習慣把負面詞匯堆積到孩子身上。后果是,孩子不僅聽不進去,而且會對父母產生逆反心理。即便孩子被暫時壓制住,但內心情緒卻未能得到化解。
別給孩子的好奇心上鎖
常有家長百般苦惱地問我,孩子不愛學習怎么辦。在我看來,孩子不愛學習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心理動力不足。而這個心理動力,就來源于可貴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孩子問題多本是求知欲旺盛的表現。父母的搪塞、敷衍甚至不耐煩,都會大大減少孩子的意志力和主動性,結果孩子慢慢就習得了退縮和被動。試想,一個缺乏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孩子,日后怎么會有興趣主動汲取知識、積極與人交往呢?
不僅如此,孩子不斷得到類似的回答可能會影響良好的親子互動關系。孩子的性格也容易怯懦自卑,遇到問題更容易選擇放棄。所以,我的建議是:
1.巧妙自如地面對孩子稀奇古怪的問題
重視和肯定孩子問問題的態度。孩子問的問題無論你是否知道答案,是否覺得幼稚和不可理喻,都可以先拿出耐心,以鼓勵孩子提問的態度來回答他,比如“啊,你提的這個問題太厲害了!讓媽媽想一想。”這樣,也給自己預留了思考時間。
2.巧用比喻,化解尷尬
比如孩子都喜歡問“自己是哪里來的”這樣的問題。你大可不必欺騙孩子,也不必詳細解釋,可以根據孩子年齡段的理解能力巧用形象化的語言回答。我女兒開心也問過我這樣的問題,我當時就是用給她講過的鴨太太生出一個蛋的故事來回答的。
3.巧用繪本
現在很多制作精良的繪本都非常符合孩子的心理特點。大多數繪本都是根據孩子喜歡問的問題設計的。所以,養成每天跟孩子一起讀繪本的習慣,孩子會在其中得到很多問題的答案。在孩子突然問你問題的時候,你也可以借用繪本中的人物給孩子作解釋。
4.一起探尋答案
孩子問到父母不知道的問題時,父母往往擔心直接說不知道,可能會影響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于是編造扯謊。這樣其實反倒會讓孩子在知道真相后產生不信任感。較好的做法就是承認不知道,并跟孩子一起尋找答案。我女兒開心前些天看到一本書上畫著各式各樣的深海魚,就不停地問我這些是什么魚。我很多都回答不來,就買了一本《動物大百科》回來跟她一起看。這也是一種方法。
智慧應對,教出更強大的孩子
1.別在敏感期傷害孩子的自尊和自信
兩歲左右的孩子就開始有自主行為了。這個時期是孩子建立自我評價的敏感期。他們常常什么都想自己做,但卻又沒有做好的能力。但這個時候父母千萬不要說一些消極的話來打擊他們的自主行為。否則,孩子就會處在羞愧的心理狀態中,長期下去,會喪失斗志,失去挑戰困難的勇氣,形成怯懦的性格。
孩子在早期對自己的評價完全依賴于父母。父母不經意的低評價會讓孩子在心中降低自我評價,認為“也許我真的很差”“我是做不好的”。這樣的自我評價如何能讓孩子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有堅強的意志力去面對困難和挫折?
2.你的包容和鼓勵是孩子信心的源泉
多站在孩子的角度給予鼓勵和諒解。可以說:“媽媽知道你是想幫忙,但東西實在太重所以撒了。”這時,孩子的不安和羞愧一定會被你的包容和理解所融化。他會明白,你是理解他的,你對他的愛和支持,無論何時都不會改變。理解完了,要幫助孩子學習解決問題的方法,你可以進行引導,如“你可以尋求媽媽或者爸爸的幫忙呀,我的寶貝!”
3.跟孩子一起收拾殘局,做孩子的榜樣
讓孩子懂得為自己做錯的事情承擔后果的方法有很多,但責備和埋怨一定不是好方法。當孩子犯錯時,家長不必多說什么,讓孩子跟自己一起收拾殘局,其實孩子會明白你想讓他明白的一切。
4.給孩子創造機會,讓孩子獲得成功和自信
孩子的自信是通過一點一點小小的成就感建立起來的。平時一些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就放手讓他嘗試去做。孩子喜歡拎東西,小的或者輕的東西就主動給孩子拎,并及時表揚和鼓勵他。孩子會在小小的成就感和你的評價中獲得自信。
巧妙應對,養出高情商寶寶
1.別說些沒有意義,發泄情緒的話
孩子鬧脾氣讓家長亂了方寸,于是開始擺權威來簡單粗暴地強迫孩子接受。其實這樣做,只會讓孩子不服氣,認為父母蠻不講理。久而久之,親子溝通就會越來越不順暢。孩子要么變得壓抑懦弱,要么變得乖張跋扈。
我一直很不喜歡“讓孩子聽話”這樣的說法,為什么要孩子無條件地“聽話”?真的是所有的“話”孩子都應該“聽”嗎?那父母是不是首先也應該“聽聽”孩子的“話”?所以聰明的父母不會不問青紅皂白讓孩子無條件服從。
另外,“你不……媽媽就不喜歡你了”這樣的話最好不要說。我們一直強調給孩子
建立安全感的重要性。父母的愛是不能有附加條件的。拿這樣可怕的話語來威脅幼小的
孩子,可能會一時奏效,但給孩子心理埋下的陰影卻是看不到、難抹去的。或者孩子已
經具備了一定的認知判斷能力,他發現你只是將此作為權宜之計來威脅他,只是“說說
而已”,那這樣的話就更加沒有意義了。
2.合理訂立規矩,巧妙化解爭執
規矩要提前和孩子一起定好。為防止孩子有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在平日里就可以多跟孩子做一些約定。比如去超市之前,就跟孩子提前約定好,我們可以買什么,不買什么。甚至讓孩子和你一起制作購物清單。孩子參與了,會更愿意遵守約定。
多用正向的話語給孩子提供選擇,而不是用負向話語做威脅。比如:
“你不要跑這么快!”換成“請你走慢一點兒,咱們可以邊走邊感受泥土的香味兒,還有小草和花兒的美。”
“你真懶,把自己的房間弄得這么臟,還不快去收拾。”換成“請收拾一下你的房間吧,媽媽知道你是個愛干凈的孩子。”
“不要老挑食,這也不吃那也不吃。看你越長越瘦小了!”換成“看看這是小綠!吃了可以長很高呢!”
孩子沒有在聽自己說話,說:“你怎么老是心不在焉,我說的話你聽到沒有。”直到提高嗓門大喊大叫,希望對孩子有足夠的威懾力。建議換成,直視孩子的眼睛,溫和但堅定地告訴孩子:“媽媽有重要的事兒要跟你說,你要認真聽。”
“吃飯時不要玩食物。”換成“食物是用來吃的,吃飽了就變成大力士了哦!”
“不能撕紙。”換成“這些紙是用來畫畫的,不是用來撕的。”同時提供一些廢舊報紙等,供孩子撕。
“不能吃糖。”換成“糖要在飯后吃。我們吃完飯,就可以吃一顆糖了。”
總之,拒絕孩子不合理的要求,要語氣柔和,態度堅定。孩子們控制力沒有發展完全,所以給孩子建立規矩不可能一蹴而就,有時候會出現反復或者孩子不遵守的情況,這些都是正常的。父母需要用孩子能理解的話跟他講清原委,表明立場。讓他明白,他和父母定好的規則不能輕易更改,是要堅定執行的。
溝通是一門藝術。父母與孩子的交流其實是非常“講究”的一件事兒。不要因為日積月累的“無心之失”和“口無遮攔”,讓你和孩子之間出現溝通的鴻溝。良好順暢的溝通模式,需要父母的用心和耐心。
本文由化學工業出版社授權摘自《陪伴是最好的教養》
下一篇:為什么說3歲決定孩子一生?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真的是“窮養男孩、富養女孩”嗎?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