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對于學習,我們有太多規則和傳統:熟能生巧、專心一意、倒背如流、非錯即對、對抗遺忘……
這些思維定式大多損害了真正的學習,扼殺了創造力,削弱我們的自信。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我們要進
行宏大的、徹底的革新。
人們往往熱衷于討論教育體制改革的大命題,變革學校課程、改變考核標準、更新教學設備……
但是除非讓學生有機會接觸并真正使用專念學習,否則以上任何一項措施都不能創造出全新的局面。
專念,這個脫胎于養老院盆栽試驗的理念,對教育卻有著更大的啟示。
正確的事情往往沒有標準答案
孫云曉:您是專念理論的提出者,這是一個既新穎又讓人感到熟悉的概念。在您所從事的積極心理學領域,專念到底是什么?它能為我們的孩子和教育帶來什么改變呢?它聽起來似乎與專注力、專心有很大關系。
蘭格:我對專念的研究起源于養老院的盆栽試驗。我們允許養老院的部分老人種植和照料盆栽,他們還可以自行對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細節問題進行決策。一年半后,與同一家養老院里情況相似,但無法進行自主選擇的老人相比,這些享有部分選擇權的老人不但更加開心和活躍,而且死亡率也更低。
小小的改變卻帶來不小的影響,帶給了老人良好的狀態和心態。在此后的歲月里,我和同事對此開展了一系列研究,這些研究成果對教育、醫療、健康等領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那什么是專念呢?它是一種積極的思維方式,是思維中的藍海——創造各種可能,積極留意新事物,隨時能敏銳地發現環境中細微的變化,隨時調整自己的反應。
對于學習,我們有太多規則和傳統:熟能生巧、專心一意、倒背如流、非錯即對、對抗遺忘……
這些思維定式大多損害了真正的學習,扼殺了創造力,削弱我們的自信。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我們要進行宏大的、徹底的革新。
人們往往熱衷于討論教育體制改革的大命題,變革學校課程、改變考核標準、更新教學設備……
但是除非讓學生有機會接觸并真正使用專念學習,否則以上任何一項措施都不能創造出全新的局面。
專念,這個脫胎于養老院盆栽試驗的理念,對教育卻有著更大的啟示。
舉個例子,小紅帽的故事大家都聽說過,她看到狼外婆時,雖然發現“外婆”的眼睛、耳朵和聲音都不對勁,但因為她沒有用心去看,最終還是被狼吃進了肚子里。
專念與專注有著巨大的不同。專注只強調集中注意力在某件事情上,并不是一種思維方式。專注既可以是潛念的專注,也可以是專念的專注。就像小紅帽并沒有分心,她的確將注意力都集中在了狼外婆的身上,但卻沒有發現破綻。
而專念是不斷創造新的類別,對新信息保持開放,確信視角不止一個。
孫云曉:根據您書中的觀點,專念可以提升孩子的創新能力,有助于孩子在解決問題時打破常規,尋找新方法、新視角。近期,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和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等機構在做關于青少年創新能力的研究,我作為主持者組織了“全國科普作家進校園”公益活動,致力于通過科普來培養孩子的創新能力。在您看來,專念的培養與科普教育能否有效結合起來?
蘭格:只要存在學習的地方,比如學校、職場、家庭,就有專念可以發揮作用的地方。無論是實踐學習還是理論學習,無論是個人學習還是集體學習,無論是涉及抽象的概念,比如物理學,還是涉及具體的技巧,比如學習某種體育運動,學習的方式都會決定如何、為何,以及何時運用所學。
教孩子學習科學的好處是讓孩子們學會提問和思考。實驗將教會孩子為結果找出多種合理的解釋。當然,這些東西在非科學類課堂上也可以學得到。
孫云曉:根據您的研究,專念好像需要后天的一系列訓練,那么專念的形成與人的先天基因有沒有關系呢?
蘭格:我認為沒有專念基因。就算有,我們還是可以通過我們的努力影響孩子,使之成為一個更專注、更幸福的人。我們需要告訴孩子成功的路不止一條。當然,我們需要先讓自己相信這一點。
孫云曉:巨大的學習壓力和枯燥無味的學習方式,使很多中國學生覺得學校生活很無聊,學習很無趣,心靈空虛,前途迷茫,找不到奮斗的方向,而且他們對生活有著深深的無助感。您說過“專念可以改變看似無法改變的環境”,那么對于這些無助的孩子,如何培養他們利用專念來擁有改變環境的信心?
蘭格:萬物既不無聊也不有趣,只是取決于我們對待它們的方式。孩子們在學習既成事實的時候往往會覺得很無聊,而質疑和討論會增加學習的趣味性和孩子的專注程度。還有,當學生害怕犯錯的時候,他們會拒絕參與討論。但如果告訴他們,錯誤從另一個角度看可能是一項杰出的成就,他們學習、參與討論的意愿則會變得強烈。
孫云曉:您在書中提到對孩子進行發掘新穎性的指導,有助于提高孩子的注意力水平和學習成績。那么,對于老師和父母來講,如何為這種發掘新穎性的指導創造條件?
蘭格:專念是注意新事物的一種簡單方法。如果我們不去想那些我們已經知道的,一切都會變得更有趣。我們需要去質疑那些我們以前認定的事實。
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去關注3~5 個我們已經了解的新話題,并用發散的觀點去思考它們。比如說,一頭牛對農夫、醫生和素食者分別意味著什么?您會發現,從不同的角度看,事情就變了樣子。老師和父母可以在剛開始接觸新事物的時候為孩子提供不同的思考角度。
孫云曉:您說過“價值觀會創造特定的背景,進而影響我們的感知”,在中國,許多孩子是獨生子女,父母會把自己的許多期望都寄予孩子身上,導致很多孩子慢慢地把父母的價值觀當成了自己的價值觀。這些孩子很可能就出現您書中所講的“背景混淆”,進而迷失自我。如何通過專念的力量來幫助這些孩子呢?
蘭格:背景混淆是指人們將決定他人和自己行為的背景搞混的現象。在對同一種行為進行解釋時,大多數人會假設別人的動機和自己的動機是一樣的。但實際上,一種行為背后的含義有很多種。如果我在跑步的時候發現有人走得很快,那么就很容易假設對方也希望通過跑步鍛煉身體,只是受條件限制不能跑罷了。但對方很可能不喜歡跑步,而只喜歡通過快走來鍛煉身體。
父母們應該轉變意識,知道不是所有的哈佛學生、不是所有的有錢人都快樂。幸福是我們追尋的目標,那什么是打開幸福之門的鑰匙呢?如果父母們能意識到打開幸福之門的鑰匙是專念,而不是金錢和地位,他們可能會對自己以及孩子放低要求。
本文由湛廬文化授權摘自《用心教養》
下一篇:寶寶時不能忽略的13件小事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家長,這些“偏方”要慎用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