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調查: 八成幼兒由“隔代人”看護
一份對北京市兩萬多人的調查顯示,家里0至3歲的孩子54%由奶奶帶,23%由姥姥帶。另外有15%由保姆看護,5%由全職媽媽看護。也就是說有近80%的孩子是由“隔代人”看護的。
從北京市民政局的數據統計看,隔代人看孩子似乎是社會的必然選擇。2008年至2010年北京市每年新生兒達17萬人,2011年有19萬新生 兒,2012年新生兒數量超過19萬人,這個數字一直到2014年還會持續走高,兒童數量持續高速增長。另一方面,到2010年全市人口中60周歲以上老 年人為235萬人,占戶籍人口的18.7%,并且以每年17萬人的增速在增長,到2015年老年人口占人口總數的23%。一方面是不斷增加的新生兒,另一 方面是越來越多的老人,從社會回歸到家庭,轉換了生活的“主戰場”。“帶孩子”已經成為這些老年人生活的寄托。
孩子該怎么養、怎么教、怎么護、怎么學?這是擺在“隔代家長”面前的新課題。
隔代教育已經是目前很多家庭面對的普遍現象,但由此產生的困惑也不少。調查顯示,帶孩子的老人中,24%有大學文化,約43%有初中文 化,21%有小學文化,還有11%的人沒上過學。老人們覺得在帶孩子的過程中遇到的最大困擾是“與孩子觀念上的分歧”,有這種感覺的老人占1/4。另外有 21%的老人覺得體力精力不夠,16%的老人覺得自己的教育效果不明顯。而多達44%的老人承認自己對孩子太關注、太溺愛。
專家分析,隔代人帶孩子最容易產生六類不良習慣:自私,做事常以自我為中心,凡事先考慮自己的利益得失,不知道為別人著想。任性驕橫,家庭成員 關系顛倒,走向外部社會也不懂得尊重人。社會適應能力差,個性有孤僻、缺少熱情的傾向。自主精神和自理能力差,依賴性強。不愛惜財物,在消費中盲目攀比炫 耀。學習被動,缺乏刻苦鉆研精神,有厭學情緒。
對于隔代教育中的實際問題,專家們針對具體情況開出“藥方”。
問題一:過分溺愛和遷就,造成幼兒任性。如:“專利菜”“跑馬飯”“看電視才能吃飯”。
對策:培養幼兒良好的習慣。
立規矩:家長要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適時為孩子立規矩。自己的玩具柜、小書架、抽屜等都是自己主動整理,玩完玩具必須收回原處,若不收,家長就將玩具沒收,但注意家長的態度應該要堅決而不兇。
使用這一方法,家長要用游戲的口吻與孩子溝通,并要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另外,培養幼兒良好習慣特別需要家庭內部成員對孩子的要求一致,如果父母嚴格要求而爺爺奶奶放縱,那是不可能培養出好習慣的。
問題二:遏制了孩子獨立能力和自信心的發展。如:幼兒亂扔玩具,祖輩代收、代整理;幼兒走樓梯不穩,長輩抱;幼兒不吃飯,長輩喂。
對策一: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自己穿衣、吃飯、分筷子、剝豆,做家長的小幫手。
讓孩子獨立思考。凡是孩子自己能夠想的,應當讓他自己想。凡是可以讓孩子參與討論和做決定的事,一定讓孩子參與,也讓他拿主意。
培養孩子克服困難的精神。孩子碰到困難時,家長不能包辦代替。
對策二:多運動
體育運動的刺激,能有效地增加大腦的重量和皮質的厚度,提高大腦皮質細胞的強度、靈活性、均衡性和綜合分析能力。肢體運動能促進大腦各個不同部位迅速作出相應的機動反應。同時還能改善大腦的氧氣供應,使兒童智力得到發展。
另外,對于很多老人、家長集中反映的孩子挑食問題,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食療營養部主任王宜認為,解決孩子挑食的最好辦法就是在就餐過程中家長能夠帶著孩子一起吃,并且不對食物發表任何看法。
網選“隔代家長”十條標準
什么樣的“隔代家長”才是最理想的?網友們通過微博征集了理想“隔代家長”的十條“資格標準”:身體健康,精力較好,心態年輕,樂于養育孫輩; 心理健康,情緒穩定,沒有精神障礙或偏差;家庭和個人衛生習慣良好,不吸煙,不酗酒;了解孩子的飲食營養和生活護理等常識;性格開朗,人際交往能力強,不 固執偏見,對孩子有耐心;喜歡戶外活動,常帶孩子外出去認識周圍世界;有一定的文化基礎,能對孩子進行啟蒙教育。待孩子慈愛寬容,但不縱容、不溺愛,善于 引導教育;能細心觀察孩子的身心變化,及時與孩子的父母交流溝通;愿意并善于吸收新知識、新觀念,用現代家庭教育理念與方法教育孩子。
開展“隔代教育培訓”
隔代家長需要學習如何教育孩子,但目前社會上兒童教育和早期教育的培訓并不少見,針對老年人的系統培訓卻少之又少。據了解,北京市家庭建設促進會擬利用國際國內資源,開展老年人隔代教育培訓和社會家教專業人員的培訓,通過培訓優化家庭育兒環境。
下一篇:媽媽們最愛干“壞事兒”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隔代潛藏4大主要矛盾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