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孩子會不會聽話,聽了能不能記住?一方面來自遺傳基因,一方面來自后天的訓練。耳朵是早期學習最重要的通道,耳朵是語言之門,也是財富之門。
世上有一種財富是聽來的。音樂家靠耳朵感知旋律和節奏,能聽出財富。文學家靠耳朵閱讀歷史和民間故事,能創造財富。企業家靠耳朵能聽來商機,把信息轉化成財富。這就是耳朵的傳奇,保護孩子的耳朵,也是在保護孩子的財富。
在山東高密,有一個窮孩子,他天天吃不飽飯,餓著肚子到處聽故事,聽祖父母講動物、植物故事,比如一把掃地的笤帚、一根頭發、一顆脫落的牙齒怎么變成精靈,家里聽完了,就跑進鄰居家接著聽,鬼怪、妖精和英雄故事天天敲打他的耳鼓。
他的耳朵不但會聽,還會讀,民間戲曲“貓腔”,池塘里的青蛙,林子里的飛鳥,通過他的耳朵一讀,再經過他的嘴巴講出來,神秘的大自然和民間文化,就變成一部又一部的文學傳奇。
他就是2012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莫言。
莫言童年用耳朵聽來的故事,不僅成了滋養他的巨大財富,整個世界也因他登上諾貝爾領獎臺而開始傾聽中國的聲音。莫言曾寫過一篇文章“用耳朵閱讀”,在沒有書讀的年代,他靠耳朵聽來的財富賦予我們太多的啟示。
耳朵聽來的的第一桶金
2004年4月5日,對于多數人來說,這只是普通的一天。但就在這一天,有一條關于財富的報道,仿佛讓世界發生了一場“地震”:瑞典最大的財經雜志《商業周刊》發布一條消息:由于受美元貶值的影響,瑞典著名家具企業“宜家”的創始人英格瓦以近526億美元的個人資產,超過擁有466億美元身家的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成為世界新首富。
他擁有第一桶金時才5歲,他不像巴菲特,做游戲式地在自家的過道擺小攤,他是靠一雙財富耳聽來的商機。他是從小伙伴的需要中發現了商機,這一發現,彰顯了一個孩子的財商智慧。
英格瓦第一次商業之旅只賣了一盒火柴。
那年,他剛剛5歲。
有一天,坎普拉德的一個小伙伴想要讓他陪著去買火柴。一路上,小伙伴一直在抱怨,去商店的路途太遠,跑這么遠的路去買一盒火柴實在不劃算。小伙伴說:我寧愿搭上自己的零花錢,花高價買一盒火柴,也不愿意走這么遠的路,只為了買一盒火柴。
英格瓦沒有和小伙伴一起抱怨,而是在專注地傾聽小伙伴的講述。當小伙伴說到愿意花高價,用自己的零花錢買火柴時,英格瓦這個5歲的孩子發現了商機,他記得自己家里有多余的火柴,于是,他就和小伙伴說:“我可以幫你,不需要走遠路,就能買到火柴。”
小伙伴一聽特別高興,就這樣,他的第一筆生意做成了。這是英格瓦·坎普拉德賺到的“第一桶金”。
在成人的眼里,買一盒火柴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5歲的英格瓦表現出對別人的需要敏感,快速作出決策的能力。在這次小小的交易中,一個5歲孩子有了掙錢的成就感,有關交換、金錢和財富的意識同時被自我激活了。
后來,這一盒小小的火柴,不但成為他財富人生的起點,也成為他獲取財富的動力源。
在幼兒的世界里,沒有驚天動地的大事,但每一件小事都蘊藏著生機,展示生命內在的潛能,如果順其自然地生長,日后就會開花結果,如果遭受打擊和破壞,就會像春天遭受冰雪襲擊的花朵,提早枯萎凋零……
英格瓦出生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南部一個叫艾姆赫特的農場里。他的祖父是個農場主,因經營不善而開槍自殺。父親也不怎么會經營。英格瓦自從有了第一桶金,家人也發現了他的財商智慧,他的生意范圍開始擴大,他賣過圣誕卡,他還騎著自行車到處兜售自己抓來的魚。
11歲那年,他做成了一筆大買賣,他賣掉了一批花種。他用賺來的錢買了賽車和打字機。從那以后,他簡直是迷上了銷售這個行當。他曾用父親給的錢和銀行匯票去進貨,賣掉500支巴黎鋼筆。
他讀高中時,床底下放了一個紙箱,里面塞滿了他的“貨物”:皮帶、皮夾子、手表、鋼筆,他買賣的都是一些小東西。英格瓦有句格言:“我將用我的一生來證明,有用的東西不一定是昂貴的?!?/p>
1943年,英格瓦已經17歲了,父親支持他創業,決定送給他一份特殊的畢業禮物,就是幫助他創建自己的公司。就這樣,宜家(IKEA)誕生了,“I”代表英格瓦,“K”代表坎普拉德,“E”代表出生的農場艾姆赫特,“A”是自己所在村莊的名字——阿根納瑞德。
誰都沒有在意一個17歲孩子創辦的公司,但是讓所有人出乎意料的,那盒小小的火柴,5歲時一個孩子的交易,不但點亮了一個人的財富夢,也點亮了整個世界,宜家后來竟成了全球知名企業。
英格瓦和巴菲特一樣,好像巧合,都從5歲起步,一生不停地追逐財富,盡情地展示自己的財商智慧。兩位世界級別的財富大亨,他們的童年故事揭示了一個規律,財商在7歲前,也和音樂繪畫才能一樣自然彰顯出來,比如音樂天才莫扎特、貝多芬,繪畫天才畢加索、達·芬奇。
耳朵的傳奇和三個小金像
從前有一個國王,他給鄰國的蘇丹送了三個外表、大小和重量都完全一樣的金雕像,并且告訴這位蘇丹,它們的價值是不一樣的。國王是想拿這幾個東西來試一試蘇丹和他的臣民究竟聰不聰明。
蘇丹接到這份不尋常的禮物,感到很奇怪。他要王宮里的人找出這三座雕像的差別來,可是,大家圍著它們看了又看,查了又查,怎么也找不出來。
關于這三個金雕像的消息很快就在城里傳開了,從老人到小孩,沒有一個不知道。一個被關在囚牢里的窮小伙子托人告訴蘇丹說,只要讓他看一眼這三個金雕像,他馬上就能說出它們之間的區別。
蘇丹吩咐把這個青年帶進王宮。他圍著這三座金雕像前前后后地看了一遍,發現它們的耳朵上都鉆了一個眼。他拿起一根稻草,穿進第一個雕像的耳朵里,稻草從嘴里鉆了出來。他又把稻草穿進第二個雕像的耳朵里,稻草又從另一只耳朵鉆了出來。他把稻草穿進第三個雕像的耳朵時,稻草被它吞到了肚子里,再也出不來了。
于是,青年人就對蘇丹說:
“陛下!這幾個金雕像都有和人一樣的特點。第一個雕像就像是一個快嘴的人,他聽到什么,馬上就要說出來,這種人是不能指靠的,所以,這個雕像值不了幾個錢。第二個雕像就像是一個左耳進、右耳出的人,這種人不學無術,沒有什么本事,值的錢也不多。第三個雕像就像是一個很有涵養的人,他能把知道了的東西全部裝在肚子里,所以這個雕像是最值錢的?!?/p>
蘇丹聽了小伙子的話,這才恍然大悟。
三尊小金像講了三種耳朵模板,第一種是耳朵和嘴巴連通,不入心;第二種是左耳和右耳連通,也不入心;只有第三種耳朵和心連接,再由心決定說還是不說。
很多孩子上學,父母經常重復一句話“專心聽講”,成人以為這樣告訴孩子,孩子就能做到了,聽說的訓練如果上小學才開始就太晚了。
6歲之前,如果沒有“專心聽講”的訓練,上學后,就會出現這樣的情況:聽老師講五句,記住兩句,耳門不是經常關閉著,就是虛掩著,或左耳朵聽進來,右耳朵冒出去。所以,訓練孩子眼耳和口耳密切配合非常重要。
打開耳朵,打開神奇的記憶之門
為什么有的人能從一件小事中聽出大的商機,為什么有的人聽兩三遍就能記住,有的人卻要聽十遍或更多遍才能記住呢?
除了遺傳基因外,還有兩個很重要的原因:一是大腦里儲存的信息量少或沒有,新進來的信息不能快速和原有信息接通。二是光動耳朵,不動心,也沒動口,不交流和溝通,那么耳朵就剩下一個功能——錄音,而沒有刻盤保存,更談不上反復播放。耳朵也就真的變成了聾子的耳朵——擺設。
耳朵是大腦的第二門戶,早期教育要特別注意孩子的聽力訓練。在研究如何訓練之前,先研究一下耳朵的信息通道。
耳朵比較謙虛低調,長在臉最不顯眼的兩邊,不像眼睛和嘴巴,搶占整張臉最引人注意的部位,但耳朵的設計堪稱精妙絕倫。
耳朵和身體有76個對應各個器官的反射區,因為耳朵負責接收聲音信息,是掌管錄制各種聲音的門戶,所以,造物主在創意設計耳朵時,把它的結構設計得如此完美:
耳朵的主要部分像一把豎琴,
有64根長短不等的弦,按順序排列,可以接收各種聲音,
由于空間有限,成螺旋形狀,像一個海螺,
是什么在撥動這些豎琴上的弦呢?
原來琴前面有一層像鼓面一樣的共鳴膜,
只要聲波觸動共鳴膜,琴弦就跟著一起振動……
經常聽家長朋友說:我的孩子小時候很聰明,為什么一上學卻學習不靈,總有些困難呢?問題出在哪里呢?
有的孩子問題出在耳朵上。耳朵是早期學習最重要的通道,也是最容易忽視的通道。早期記憶主要來自眼睛和耳朵,語言之門就是耳門,如果聽力有障礙,學語言就困難。
兩千多年前,荀子在《勸學篇》里有一段精彩的論述:“君子之學,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體,端而言,蠕而動,一可以為法則。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七尺之軀哉?!?/p>
《勸學篇》講的用耳學習法,翻譯成今天的計算機語言,就是學習程序,一個人要變“耳聰”,平時學習時一定要設置兩個程序:
第一個程序:耳心嘴組合耳聽+心記+嘴說
耳聽——接受信息——反復背誦
心記——錄音刻盤——爛熟于心
嘴說——編輯播放——脫口而出
訓練0—12歲孩子的記憶力,首先要訓練專注力,要求孩子聽話時,第一要看著眼睛,不走神,第二要聽完了要復述出來。如果聽三句,復述出一句,就再教一遍,要求孩子完整地復述,如果還有丟失,就再教一遍,耐心教,直到能準確完整地復述出來。復述是最后一道程序,但如果沒有復述,前邊學過的就缺少有意識記憶。耳聽+心記+嘴說“耳心嘴組合”,這三個程序一個不可少。
第二個程序:心嘴耳組合心想+嘴說+耳聽
心想——編輯信息——編故事和講話稿
嘴說——播放信息——誦讀講述說和唱
耳聽——分辨信息——傾聽自己的聲音
動耳+動心+動口,讓整個生命參與記憶。跟孩子講話時,一定要設計好程序,讓孩子跟著程序走,養成專心聽話的習慣。6歲之前,要求孩子做任何一件事情都是教孩子聽話,訓練孩子聽話能力的方法很簡單,但是,家庭教育往往忽略了這一環節。
摸準耳朵的脾氣,調控耳朵的開關
如果3歲的孩子開始捂上耳朵,拒絕聽父母說話,這是一個信號,父母要高度引起注意,調整講話的時間、地點和方法,摸準耳朵的脾氣,要把控住孩子耳朵的開關,才能有效實施教育。
胎兒成長發育的280天,一直居住在母親的音樂宮殿里,我們身體的每一個細胞都是伴著心臟的鼓點和血液韻律裂變生長的。所以,耳朵聽到優美動聽的聲音就自動打開,聽到刺耳的噪音就自動關閉。
耳朵偏好自然之聲,帶孩子到大自然去“練耳”
大自然一年四季演奏著美妙的交響曲:鳥的鳴唱,燕子的呢喃,田野里蟋蟀的輕吟淺唱。這些聲音悅耳,耳朵樂于打開收錄,而都市里每天灌進耳朵的除了汽車、電車的轟鳴聲,還有房間里的空調、抽油煙機的噪音。耳朵不喜歡噪音,而且對噪音特別敏感,所以,一聽見噪音或刺耳的聲音,我們就本能地捂上耳朵。
耳朵偏愛優美動聽的聲音,訓練耳朵的記憶,一定要順著耳朵的脾氣,經常到大自然里去,傾聽春夏秋冬四季的聲音。
耳朵偏好贊美,樂于選擇性傾聽
耳朵有一個偏好,人都會犯一個毛病,耳朵喜歡聽好話,夸獎愛聽,指責批評不愛聽。孩子上學后,學習不好,注意力不集中或專注時間短,跟早期家庭語言相關。
孩子不喜歡家長嘮叨。成人喜歡聽嘮叨嗎?也不喜歡。父母該怎樣跟孩子講話?要認真想好了再說,要說完整的句子。要孩子做事,不要翻來覆去地說,一句話只說一遍,說之前告訴孩子,注意聽,我只說一遍,如果你照著做了,才可以玩下一個游戲,孩子為了玩就會專注聽。
早期教育中,父母不可以隨便想說什么就說什么。在家里,如果父母說話孩子不在意,上學后,聽老師講話也會心不在焉。
6歲前,父母的話孩子全盤接收,但選擇性存盤,如果父母指責、抱怨、不滿的話說多了,孩子就選擇關閉耳朵,進行自我保護,上學后,只要老師說的他不感興趣,也會本能地選擇關閉耳朵。
我細致觀察過80后和90后,發現很多年輕人有個共同特點,不喜歡跟成人打交道,探討問題,他們對成人喜歡逃避和遠離。為什么會這樣子呢?因為小時候,他們被大人嘮叨怕了,對來自大人的教導厭煩,不管對錯統統拒絕。與成人保持距離,注定會失去成人的幫助,也會失去很多機會,但他們習慣了躲避,以躲避來進行自我保護。
早期教育中,怎樣跟孩子說話,不是小事,而是大事。因為直接影響到孩子的視聽習慣。耳朵選擇聽好話,讓心靈愉悅的話,激勵的話,肯定和贊賞的話,而一聽挑剔、指責的話就會選擇關閉。家庭語言和孩子的注意力密切相關。
耳朵偏好聽真話,不喜歡聽假話
現在流行“你真棒”“你能行”的教育口號,很多年輕的父母不分場合地點地使用這些詞,結果孩子上癮了。
北京一個4歲女孩,早晨上幼兒園不穿鞋,理由是,媽媽沒說“你真棒”。如果籠統地欣賞,盲目地表揚,孩子一定會分不清何為對,何為錯。孩子的行為需要家長及時地講評,但要有的放矢,就事論事,要有看得見、摸得著的具體事例,要把孩子置身在生活中,在有畫面、有情景的生活中評價其言行的對錯和好壞。
夸孩子要具體,不要泛泛地說:你能干!你聰明!你真棒!
我媽媽創造了一個“優點定格法”,我們八個兄弟姐妹幼年時都有一個經典故事。我四姐六歲那年,有一天,哥哥姐姐搬桌子,桌子太寬,從門里搬不出來,她站在邊上,看著看著就發現了竅門,開始指揮,先把桌子腿伸出來,再搬。哥哥姐姐不聽,“你懂什么,有本事你來搬”。后來,在毫無辦法的情況下,他們按照她說的辦法試了試,果然桌子搬出來了。
我媽媽就事論事,開始夸她,她會動腦子,才6歲就發現做事的門道,將來走到哪兒都錯不了。這件小事從六歲開始夸,直到今天,一路把四姐夸成大學教授。
夸孩子要具體,不要泛泛地說:你能干!你聰明!你真棒!
我妹妹5歲那年,偷偷地把一個偏襟小褂給剪了,自己縫上3個扣子,還剪了3個扣眼。媽媽發現時,不但沒批評她,還夸她心靈手巧,然后,就不停地給她做廣告,她才5歲,就會動腦子,把不喜歡的衣服改成喜歡的樣式,自己能打扮自己,長大了也是一個巧手。就這樣反復地夸,把妹妹一路夸成新華出版社高級編輯。
小時候,每個孩子都表現出各種各樣的才能。父母的贊美一定要來自孩子的行為,小事可以放大,優點可以放大,但不可隨便草率地使用概念化口號。
動耳學習,讓耳朵聽來財富
讓孩子專注聽??焖儆洃浶枰柧?,沒有訓練,耳朵記憶就差。關于耳朵的記憶,中國民間有個詞——“拿話”,“拿”字生動可視。拿話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說你把這個話抓住了,然后握在手里了,抓住了握在手里就變成你自己的。
孩子的各種行為都源自大腦發出的信號,尊重孩子的生長時刻表,順時而動,借力借機借勁,耐心地和孩子一起閱讀,講故事,大聲誦讀,讓耳朵動起來,給孩子全神貫注和快速記憶的能力。
耳朵的記憶,來自于反復訓練。無論在家還是在外邊旅行,跟孩子講話一定要耐心。2—6歲的孩子有一個特點,喜歡重復問一個問題,或翻來覆去地聽一個故事。比如給孩子講《貓和老鼠》的故事,講一段停下來,他就會問,那后來呢?如果接著講,他還會反復問:那后來呢?第二天晚上,他還會要求講《貓和老鼠》。而且要求從頭來,第三天、第四天還要聽《貓和老鼠》。
小孩子為什么喜歡翻來覆去地重復呢?這和孩子的大腦發育有關,孩子聽故事時,左腦輸入的是語言信息符號,右腦快速互動連接,將語言符號轉化成圖像符號。由于孩子大腦儲存的語言信息有限,左腦輸入的語言信息量不夠,右腦無法快速轉化成圖像記憶,所以,第一次聽故事,大人講了十句話,孩子只記住四句話,這四句話組成的圖像畫面只是片段記憶,就像動畫片被剪輯了一樣。
孩子每重復聽一遍故事,等于把片段圖像連接一次,再聽一遍,再連接一次,聽到十遍以后,腦子里的圖像連接完整了,可以把故事像動畫片一樣播放時,孩子才滿足,才會要求聽下一個故事。
訓練孩子的聽力,讓耳朵變得靈敏,不但能快速捕捉信息,還能準確地分辨事物的輕重緩急,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和判斷力。
讓孩子耳聽八方,最重要的是保護孩子的耳朵不受污染,通過訓練聽和說產生記憶鏈,自動開啟財商智慧與大腦和心靈連接的通道。
下一篇:愛孩子,就做70分的“懶”家長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遇到錢,孩子就遇到智慧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