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如果說3歲以前孩子不真正需要父親,可能會挫傷父親的自尊心。不過,半歲到1歲的孩子還難形成“父親”這個概念。孩子心里會想:你解開衣服有奶給我喝嗎?你陪我睡覺嗎?你知道我的需要嗎?那你對我有什么用處呢?弗洛伊德在經典心理學里認為嬰兒天生是排斥父親的,他渴望獨占母親,容不得別人來分享。對此我不是很認同。嬰兒和幼兒無視父親的存在是他的心智發展還不能理解所致,不是排斥,而是無法與父親形成有效的聯結。
1歲前,兒童真正接觸的是母親,以與母親的關系為基礎形成與他人的關系。父親能否親近孩子取決于他對母親的態度,如果父親在的時候母親緊張、不自然,那么嬰兒自然不喜歡這個人。假如父親討好母親,讓母親高興、快樂,嬰兒會對父親微笑,并像母親那樣喜歡父親的存在。父親出現母親就緊張,嬰兒自然會拒絕這個父親,并不需要媽媽教他。很多狹隘的男士會指責妻子教導孩子不喜歡自己,其實不是,你讓妻子不爽,孩子也不爽。孩子從小覺得這個家伙一來就不好玩,他不是什么好東西。很多父親只喜歡孩子,對妻子的感受卻不聞不問,孩子跟母親的關系是連體嬰兒的關系,結果可想而知,不管父親對孩子多么殷勤,沒有母親的情緒參與大多沒有效果。
到1歲的時候,母親的重要性就不是絕對的了,孩子會探索與母親的替代者建立關系,比如姥姥、奶奶、姥爺、阿姨等。如果在孩子探索更多的關系時父親愉快地陪伴孩子,那么孩子很快會與父親打成一片,尤其是父親讓他體驗比跟母親在一起更刺激、更驚喜的活動時,孩子對父親的興趣會大大增強。
心理學中有一個“重要關系人”的概念,指的是兒童成長時陪伴他的人。1歲以后,兒童已經有很好的適應關系的能力,他會與這個重要關系人形成感受同質性??紤]到信息與生命的開放性,母親的替代者不能是脾氣暴躁、意識狹隘、情趣索然、涵養缺乏的人,這樣的人除了讓孩子吃飽,不會給孩子任何心靈的滋養。1歲大的孩子有一個典型的特征—跟誰像誰,很多養育者好的和不好的性格在潛移默化中就形成并固化了。姥姥帶大的孩子具有姥姥的一些秉性,父母不能掉以輕心。如果母親歇斯底里,姥姥、奶奶卻是內心寬廣的人,那么由姥姥、奶奶帶就會給予孩子重要的良好補償。
下一篇::男孩養志氣女孩養氣質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幻想”在親子的應用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