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我曾經把孩子對自負態度與他們對純真態度的反饋進行對比,然后將案例同父母們分享。我發現這樣有助于促使父母區分自負做作和本真坦白。兩者的差別在于,前者是思想驅動的行為,后者是真心驅動的行為,即“應該如何”與“接納現實”的區別。
下面給出一些源于自負態度的反應:
講大道理:“如果我是你……”
發表意見:“要是你問我的話……”
作出判斷:“我喜歡……”或 “我不喜歡……”
發出命令:“不要難過。”“不許哭。”“不要害怕。”
施加控制: “如果你這樣做,我就會……”或“我不能接受你這個樣子。”
下面給出一些源于真心流露的反饋,也是我們真實的自我:
接納對方,把他當作獨立的個體:“我了解你。”
接納對方真實的自我:“我懂得你。”
尊重對方真實的自我:“我聽見你了。”
贊賞每個人完整的自我:“你就是你自己。”
認識到生命本身的美好:“我們倆在一起,這一刻真完美。”
我們的自負感可能會在一瞬間被激發,甚至來不及反應就已深陷其中。尤其是當我們在約束孩子的時候。如果我們處在焦躁、挫敗、疲乏的狀態下,就很有可能把管教孩子的事情弄糟。我們為孩子設定的許多行為規范都來自于內心的沖突、矛盾或厭倦——自負感往往會在此時找上門來。
我們絕不能用自己的情感狀態遮掩住孩子,不論遇到什么樣的刺激都不能。如果我們意識到自己產生了自負感的苗頭,就會發現自己處于脆弱的狀態,這將使得我們的判斷出現偏差。我們只有處在平和的狀態時,才能對孩子的行為作出恰當的反饋。
無論何時當我們要對孩子作出反饋,最好先認識到:孩子是通過我們這些成人首次確立自己的身份意識的,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我們等于是在和自己的一部分進行交流。因此,我們總是無法把孩子當作他們自己,而會將他們視為“迷你的我”,這樣當然會加深我們的自負感。我們意識不到,當我們自以為在對孩子作出回應時,其實常常是在同內心里自己的一部分進行交流。所以,我們會發覺自己對孩子以及他們的感情、問題等關切過度。由于我們無法將自己的情感與他們的情感區分開來,也無法做到客觀、理性,所以常常誤以為他們也在經歷著我們的過去。在這個相當復雜的心理過程中,我們會不自覺地遏制孩子彰顯自我的能力,毫無必要地將他們限制在我們的心靈世界里。
消滅為人父母所引發的自負感,對我們和孩子來說都是一件美好的饋贈。然而,這也意味著我們需要經歷一個不穩定的過程。當自負的柱石坍塌下來的時候,我們面臨的是一片廢墟,而本真的殿堂尚未建立起來。這個過渡期通常發生在孩子出生后到小學低年級之間,它會引發一種失落感,繼而是一種迷惑。隨著孩子日漸獨立,我們面臨著生活的空虛——曾經由孩子長期填補;如今它凸顯出來,因為孩子似乎越來越不需要我們了。這種感受到了孩子十幾歲的時候尤為強烈,特別是當他們離開家以后。在我們力圖自我改造的時候,會害怕面對鏡中的自己。有些父母由于感到同孩子分隔太久,所以想起此事就感到恐懼。負罪感、傷悲、憂慮……都會涌上心頭,因為我們需要重新回歸到“自我”的世界。但如果我們重新進入“自我”的空間,并由此找到煥發活力的潛能,就能體驗到我們天然的本真,最終找回最真實的自我。
只要我們愿意,孩子就能以各種方式將我們帶回自己心靈深處的某個地方——一個我們從不知曉的存在。如此一來,孩子將擺脫我們自負感的束縛,幫助我們拓展真實自我的感覺,促使我們能夠無條件地去愛,充分享受當下的生命,最終進入覺醒的境界。
這將是多么可貴的事情!同孩子一起成長,發現彼此的不覺醒,從而共同受益、共同進步;同時一起克服自負感,進入更真實、更純粹的狀態。
下一篇:直面自身的消極反應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家長溺愛孩子的10大“典型”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