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通過孩子,我們可以聽到豐富的交響——源于我們自身的不成熟。這是因為他們能夠喚起我們強烈的情感,使我們感覺對事物失去了掌控,與這種感覺相伴的是挫敗、不安、焦慮。
當然,我們的孩子不會“使”我們有這種感覺。他們僅僅是喚醒了我們童年時遺留下的不曾解決的情感問題。然而,由于我們的孩子既容易受傷又比較弱小,我們自覺可以由著自己的反應隨意地責備他們。要想獲得轉變,我們就必須認識到,問題不在于孩子,而在于我們自己的不覺醒。
我們怎么會對孩子有那么多過分的反應?這不僅是因為我們從家庭背景中繼承了自負感和角色意識,也是因為我們繼承了一種情感“簽名”。在我們的角色意識和情感特征背后,存在著一種獨特的情感烙印。這是由于在幼兒時期,我們的自我意識尚未發展起來,自我防衛機制也沒有形成,所以很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我們會積極地同父母的情緒狀態相互作用,吸收他們的情感烙印,直到將它內化為我們自己的烙印。除非到了生命的某個階段,我們意識到自己的情感能量來自于父母,否則我們注定會將這種烙印傳遞給我們的孩子。
因為社會或父母沒有教會我們如何感知內心的寧靜,也不曾幫我們發現痛苦與快樂的根源,所以我們只能對外部的影響作出反應。由于我們沒有學習過如何觀察自己的情感,尊重它們,與它們相處,并與它們共同成長;所以我們對外部刺激的反應就變得愈來愈惡化,也為日后的情感風暴埋下了伏筆。
如果我們在成長過程中壓抑自己負面的情感,久而久之它們就會形成陰影。一旦我們的情感同覺醒分離開來,情感會暫時變得沉寂,但隨時都有可能被激發出來,這也正是許多父母會出乎意料爆發的原因。一旦這些情感在另一個人的影子下受到刺激,我們會發現自己對這個人心懷忐忑。我要在此強調,只有那些在我們心底投下影子的人才能夠刺激這些情感。在無意識的情形下,為了讓自己感到舒服,我們會在面對這道陰影時將情緒發泄到他人身上;在這種情形下,我們也會把對方當作壞人。由于我們不敢面對自己壓抑的情感,所以每當我們看見他人表達了這些情感,心里就會產生厭憎,進而形成抗拒、怨懟,甚至還會引起個體仇殺。
為什么父母會在孩子青春期到來時與他們發生沖突呢?婚姻為什么會破裂呢?為什么人們會產生種族情感或走上犯罪道路呢?這些事情會在我們釋放內心痛苦的時候發生,也就是當我們同心里那道陰影分開的時候。舉例來說,如果我們小時候受了欺負,成年后就完全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再受欺負,除非我們能化解自己心里的痛楚。如此一來,我們或者會使自己的孩子缺乏情緒處理能力,或者會要求他們不論面對任何事情都不能表現出脆弱。當他們確信自己必須表現得堅強而又自控,他們就得學會一副男子氣概,哪怕心里一點也不堅強。我們自身關于堅強和自控的問題,會通過無數種微妙的形式轉嫁到孩子身上。
一旦周圍的人或事觸動了我們的開關,我們就會輕易認定生活在與我們為敵。我們想象著生活在“背叛我們”或“欺騙我們”,雖然生活本身是客觀中立的。我們誤以為生活一向都是殘忍的。
現實中往往沒有“敵人”的存在。那些刺激我們惡性反應的人只是普通人,當時的情境也只是普通的情境。我們把他們當作敵人,只是因為我們沒有能力理解與掌控自己心里的陰影,所以將其投射在他人身上。
當我們的情感受到刺激,更為有益的回應是將情感沖動視為一種信號——它標志著我們自身所缺乏的東西。換句話說,情緒反應性是對內心成長的一種關注。一旦我們認識到現實中并不存在敵人,存在的只有內心成長的向導,這些向導是生活中的一面面鏡子,可以映照出我們心里被遺忘的“自己”;那么,生命中的挑戰就變成了獲得重生的機會。我們如果在生活道路上遭遇障礙,無論是某個人還是某種狀況,與其把它們當作敵人對待,還不如停下來問問自己: “我從中看到自己缺少的東西了嗎?”我們會認識到,外在的缺失是由內心的缺失引起的。
意識到這一點,我們就會對那些構成障礙的人與事心存感激,感謝它們善意地映照出了我們內在的缺失感。于是,我們同他人的割裂狀態便不復存在;因為他人不再是與我們無關的人,而變成了我們內心狀態的一面鏡子。我們將精神的課堂引入到了自己的生活中,因為我們內在的本真渴望改變我們的日常行為。
任何經歷都不會比為人父母更能喚起人們的情感反應,所以身為父母,我們應當把孩子在我們心中觸發的反應視為精神成長的機會。當我們將從來不曾見光的情感陰影置于聚光燈下,就獲得了絕好的機會來克服自己反應過度的防衛心理。其實,對于家長和孩子來說,教養之路都有可能成為一場煥發生機的旅程。在這個歷程中,精神和精神相互交流,長幼雙方都能樂在其中地享受每一場精神之舞。一旦獲得了這樣的認識,我們對彼此的回應就會充滿創造力,而不再有破壞性。
下一篇:孩子“帶我們長大”了嗎?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我們可以走出自負感的羈絆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