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wǎng) , 一個專業(yè)的育兒知識學(xué)習(xí)網(wǎng)站!
當孩子受到身體或心理的傷害時,父母可能覺得難以忍受。當孩子情感受傷時,我們想要解救他們,部分源于我們自己無法直接緩解他們內(nèi)心的痛苦。于是,我們會給校長打電話,對老師吼叫,或?qū)ζ渌⒆拥募议L發(fā)出抱怨;但我們卻不曾意識到,這樣做反而會加劇他們的痛苦,還會使他們自己(和他人)減弱承受痛苦的能力。
如果我們希望孩子駕馭自己的情感,就必須教會他們?nèi)绾蜗认蜃约旱那楦欣U械。當然,這與沉溺于情感或消極抵觸是不同的。繳械的意思是接受這些情感的真實面目,我們的痛苦也就隨之確定了。如此一來,我們就是在鼓勵孩子真實地體驗自己的感受。我們邀請他們進入一個開放的空間,將他們所經(jīng)歷的痛苦安放其間。
在桑德拉的例子里,她的父母沒有允許她將痛苦引入開放的空間。桑德拉是個8歲的女孩,略微有些發(fā)胖,戴著高度近視鏡。她常常被班里的同學(xué)取笑、排斥。她對自己的外表極為敏感,竭力想融入人群,所以她盡可能要求母親為她買最時髦的衣服、包包和鞋。她的母親是個時髦的年輕婦女,對女兒有求必應(yīng)。有時候,桑德拉回家后長時間地哭鬧,不做功課,讓母親感到難以忍受。她的母親對女兒的外表也感到羞恥,于是便為桑德拉買了跑步機,并聘請了一名營養(yǎng)師,逼著女兒做運動,調(diào)整膳食,控制熱量攝入。母親還定期帶桑德拉去做頭發(fā),還給她買了隱形眼鏡。這位母親還給學(xué)校打電話,要求同老師們開會,希望自己的女兒不被同學(xué)孤立。她不僅請了理療師為自己和女兒做治療,還使用藥物緩解焦慮。
這位母親沒有能力處理女兒的痛苦,更不用說幫助女兒獨立應(yīng)對痛苦了。于是,她也就無法讓孩子抓住機會去感受自己的情感。在母親的影響下,桑德拉沒有直面受傷與被孤立的現(xiàn)實,反而認為只要改變外在形象,同伴們就會接受自己。結(jié)果她會認為,應(yīng)對痛苦是太惱人的事情,應(yīng)該徹底不予考慮或用各種招數(shù)來掩飾,比如歸咎于他人或是修飾外表。由于桑德拉所作的一切努力都是在扭曲和掩蓋痛苦,而不是面對它,所以她越來越認為外在表象比內(nèi)在感受更有意義。當然,她最需要的是一種幫她解決逃避與抵觸情緒的手段。
如果我們允許孩子體驗自己的真情實感,他們就會以驚人的速度獲得釋放。他們會脫離痛苦,因為他們明白痛苦僅僅是另一種情緒的體現(xiàn)。對痛苦的預(yù)期、提防往往比痛苦本身還要令人難以忍受。一旦我們的孩子體驗到痛苦最純粹的形式,而沒有為其徒增抗拒或反應(yīng),痛苦本身就會轉(zhuǎn)化為智慧與希望。
一旦他們的情緒經(jīng)過妥善處理,孩子就不需要像成人那樣長久地把它們悶在心里。孩子憑著悟性會了解到,情感如潮汐,痛苦如波濤,有來有往,有起有落。我們這些成年人之所以會放不下,是因為我們的精神受到了紛擾,受到了過往烙印的影響。我們的思想誤以為痛苦的感覺會永遠存在,實際卻并非如此。真正的原因在于我們無法放下。
我們的問題部分源于我們不習(xí)慣獨自應(yīng)對與化解痛苦。我們更傾向于將自己的痛苦轉(zhuǎn)嫁于他人,用內(nèi)疚、責(zé)備、憤怒捆綁住他們。或者我們會養(yǎng)成一些不良嗜好,比如貪食、酗酒、工作狂、吸毒、藥物依賴等。我們試圖運用外在手段來控制痛苦,從長遠看,這樣做只能加深痛苦的印記。真正的良方是直面自己的感受,見證自己的痛楚,清楚地認識到痛苦的源頭其實來自我們的自負感。
一旦孩子了解到痛苦是生命中自然固有的一部分,就不會如此懼怕它,只會坦然承認:“我正在痛苦中。”無需訴諸理論、無需判斷、無需抵觸,他們只需面對它。趁孩子年輕時,我們就要教會他們淡然面對痛苦。如果他們想談?wù)撨@些經(jīng)歷,那就去談?wù)摚覀冃枰龅木褪屈c點頭或淡淡說一句:“我懂了。”無需邏輯、殷勤鼓舞,抑或任何揠苗助長的手段,他們需要的只是一個開放的空間。
還有,如果痛苦延續(xù)得較久,我們也該將其視為生活中的必然遭遇,無需大驚小怪。也許我們該把它看作是一件擁有自己的顏色、好惡、情緒的東西。說到底,我們不該奢望孩子頂著痛苦而變得“快樂”。相反,我們應(yīng)該期望他們經(jīng)歷與表現(xiàn)真實。
下一篇:老人帶孩子,你在擔(dān)心什么?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孩子無需事事征得認同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