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莊子》是一個寓言寶庫,著名的有庖丁解牛、佝僂者承蜩,呂梁丈夫蹈水等故事。下面講述庖丁解牛的故事,啟示我們為人做事情,要認真研究,把握事物本身的規律,最后達到目無全牛,游刃有余的境界。這有一個循序漸進的艱苦的鍛煉過程,從一個月換一次刀,到一年換一次刀,庖丁已經十九年不換刀了。
從前,在梁惠王的宮殿里,有一個叫姓丁的廚子,人們叫他庖(páo)丁,其殺牛技術非常高妙。梁惠王聽說了,就讓他到殿堂上來殺牛。
侍從們牽來一頭牛,庖丁緊了緊衣服,拿起宰牛刀走上前去。只見他用手扶住牛頭,用肩膀靠住牛脖子,用腳踩住牛蹄子,用膝蓋頂住牛肚子。一時間,只見人進人退,刀進刀出,只聽得牛皮、牛骨和牛肉嘩嘩不斷分離的聲音,刀在牛體內順著縫隙行進,沒有一點的凝滯和阻礙。真仿佛人隨著《桑林》舞樂的節拍在跳舞,刀隨著《經首》的節拍在奏樂。曲終人散,牛已經骨是骨,肉是肉,分離得恰到好處了。
梁惠王大為驚奇,嘆道:“太厲害了,你怎么會有如此神奇的技藝。”
庖丁放下刀,氣定神閑的說:“臣現在所追求的是宰牛之道,而不是殺牛的技藝。想當年臣剛開始殺牛的時候,眼前所看見的只有牛。經過三年苦練,看見的就不是牛的外表了,而只是它的骨肉結構(目無全牛)。而現在,臣是憑著精神的感覺而不是用眼睛去看牛了,雖然不看牛,但我也能清楚地感覺到牛。我所做的,只是按照牛的天然結構,用刀刺入它粗大的骨頭縫隙里,順著骨節的空處進刀,這些都是牛自身的結構。所以連牛經脈筋骨相連的地方都不會碰到,更不用說那些粗大堅硬的骨頭了(切中肯綮(qìng))。優秀的廚師每年要換一次刀,那是因為他硬生生地去割牛肉,普通的廚師更是每個月都要換一次刀,因為他們殺牛時經常會把刀砍到牛骨頭上碰折了。而臣用的這把刀已經十九年了,殺了也有上千頭牛了吧,可是刀刃還像剛用磨刀石磨過一樣。那牛骨頭之間有如此大的縫隙,刀刃又是如此之薄,薄薄的刀子刺入到牛骨的縫隙中,運刀自然大有余地(游刃有余),霍霍有聲。所以用了十九年的刀,刀刃也能像是剛磨出來一樣。即使這樣,我每次殺牛時遇到筋骨交集的地方,我仍是小心翼翼的謹慎運刀,目光聚于一點,動作也慢下來,輕輕地讓刀滑進。直到嘩啦一聲,牛的骨和肉豁然分離,我這才提刀起身,四下里看一下,為又順利地殺了一頭牛而感到心滿意足。宰殺完畢之后,我還要把刀擦拭干凈,好好地收藏起來。”
梁惠王聽著庖丁侃侃而談,非常受啟發,做人做事,何嘗不是如此呢?
下一篇:做個覺醒的家長不是一蹴而就的事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看名人成功背后的別樣家教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