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時間無處不在,“零頭布”無處不有,關鍵取決于每個人是不是想拾取、能利用。一位美國作家曾算過一筆賬:如果每天一小時能節約兩分多鐘,那么每天就可以節約一小時。也就是說,一天不再是24小時而是25小時了。如果每天擠一小時的時間讀書,就意味著兩周的時間可讀完一本書,一年就可讀25本書,十年就可讀250本書。
董遇,字季直,東漢時人。董遇小時候,家鄉關中一帶兵荒馬亂,無法生活,只得與哥哥一起遠走他鄉。兄弟兩個靠打柴度日,每天天還不亮,董遇就跟著哥哥上山了。他們把打來的柴背到街上賣幾個錢,用賣柴的錢買些糧食蔬菜,勉強維持生活。
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董遇始終沒有丟下書本。不論是上山砍柴,還是上街賣柴,他的口袋里總是裝著書,一有閑空,就把書拿出來閱讀。別人都不理解他,連他的哥哥也常常譏笑他說:“連飯都吃不飽,還讀什么書呢?”
對于這些議論,董遇毫不在乎,照樣如饑似渴地擠時間苦讀。工夫不負有心人,董遇漸漸地成了一位知識淵博的學者。他為《老子》這本深奧的著作做了訓注,還把對《左傳》的研究成果寫成《朱墨別異》一書。附近的讀書人紛紛慕名前來請教,問他讀書做學問有什么妙法。
每逢這時,他總是淡淡的一笑,說:“書要熟讀,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哪有那么多時間呢?”來請教的人說。
“利用‘三余’的時間啊!”
“‘三余’是什么意思?”來人迫不及待地追問。
于是,董遇耐心地給來人解釋道:
“冬天,沒有多少農活,這是一年里的空閑時間;夜間,不便下地勞動,這是一天里的空閑時間;雨天,不好出門干活,也是一種空閑時間。利用這些時間可以讀好多書呢。”
無獨有偶,北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歐陽修,號六一居士,也是充分利用閑余時間的楷模。他說自己生平所做文章,多是在“三上”的時間醞釀成熟的。“三上”就是馬上、枕上和廁上。歐陽修熱愛讀書,刻苦讀書有口皆碑,這是和他母親的教育分不開的,流傳有以荻(dí)畫地的佳話。
歐陽修四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家境貧困,全仗母親鄭氏做針線活掙下的錢糊口。歐陽修家里根本連買紙買筆的錢都沒有。一天,聰明慈愛的母親終于想出了一個好辦法:
她在家門口的一塊平地上鋪了一層細沙,又折來了一根荻桿,把孩子叫到跟前說:“你用沙作紙,用荻桿當筆,不管你寫多少字或畫多少畫都會用不完了。”小歐陽修聽了高興極了,蹲在這層沙土邊上,用荻桿在沙土上不停地描畫,寫了一陣子后,把沙抹開,又重新寫了起來。就這樣,歐陽修在母親的指導下認了很多字,學會了寫詩作賦。
歐陽修后來成長為很有知識的大文學家、歷史學家。他22歲考中進士,開始做官,27歲就做了宰相,作為北宋中期文壇的領袖,提拔了蘇軾、曾鞏等一大堆著名弟子。
下一篇:紀昌學射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給孩子一個謙讓的機會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