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家庭關系是一種重要的人際關系,一個事事不考慮別人,處處都表現得十分霸道的孩子,很難在人群中立足。家庭是孩子最早體會,因此我們應該多給孩子一些釋放分享和謙讓欲望的機會、讓孩子健康成長
孩子很霸道,什么事都只顧自己,還認為什么東西都理所應當地屬于自己,在家里還好,家里就一個孩子,全家人都寵著他,可是這樣霸道下去,在外面和別人相處的時候怎么辦?孩子為什么這么霸道?
前幾天和同事聊天,有個同事說起自己帶孩子去肯德基的事。
我們這里不是個大城市,肯德基是最近幾年才有的,還算是個新鮮事物。同事說:“別看我帶孩子去過好多次,可我到現在也不知道肯德基里的東西是什么味兒。光看著孩子吃了!”
別的同事問她:“你這當媽的,自己就一口也舍不得吃?”她說:“我家那孩子每吃到個新鮮花樣就說‘媽媽你吃一口’,這孩子倒知道疼我呢!”
我當時對她說:“孩子讓你吃你就吃嘛。人家想著媽媽呢。”她說:“唉,他要我吃,我就假裝往嘴邊放一下。這東西不便宜的,幾十塊錢花出去,才那么少的一點點,孩子吃都吃不飽,讓他高興高興得了,我又不是小孩子,多吃一口少吃一口又不會傷什么心,他心滿意足了,不在我耳邊沒完沒了地嘮叨肯德基就行了。”
我又對她說:“我勸你呀,以后孩子讓你吃什么你就吃,別在這方面講奉獻,錢花都花了,你吃一口,孩子肯定不會要求你給他多買一口,他根本沒有這個想法,就是希望你和他一起吃,至少也要嘗一下嘛。不然以后他會認為,媽媽不愛吃這個,不愛吃那個,不需要這個,也不需要那個,到時候就頭疼了。”
我這么一說,她倒想起來:“也對哦,有段時間他愛吃芒果,那東西也貴,我就和他說我不愛吃,結果他真以為我不愛吃,上次他舅舅來拎了一箱芒果汁飲料,他就說媽媽不愛喝,倒是他爸爸搶著喝了一瓶,他還高興得不得了。”
這不由得讓我想起了昕昕小時候的一些事。昕昕小時候也有過這樣的一段時間,無論吃什么都先讓我和她爸爸一人吃一口,我和他爸爸從來不客氣,她讓這一下,我們就真的每人吃一口。姥姥就不一樣了。
有一年,我帶昕昕回老家住了些天,昕昕吃東西時總想讓姥姥和姥爺每人吃一口,姥爺來者不拒,吃了還會說:“嗯嗯,這個蘋果為什么這么甜呢?我以前吃的蘋果沒有這么甜啊?哦,我明白了,這個蘋果上有我的乖孫女味。”姥姥卻總是說:“乖,昕昕吃吧,姥姥不愛吃。”有一次被我聽到了,我就問老媽:“我怎么不知道您不愛吃啊?”老媽笑了笑,不吱聲兒。我知道她疼昕昕疼得過分,隔輩人都疼孫輩,就勸她:“讓您吃您就吃嘛。”她還是不吃。
過了一段時間,昕昕再吃一些經常被姥姥拒絕的東西時就只讓姥爺,不讓姥姥了,她說:“姥姥不愛吃。”這讓老媽有點失落了。我就又勸她說:“您看,孩子本來很疼您呢,吃什么都想著您,可是您不領情,孩子還真以為您不愛吃呢,再這么下去,孩子怎么會什么事都想著姥姥呢?”老媽的幾個孫輩里面,就昕昕不是她看大的,所以她總是心疼昕昕,怕昕昕和她不親,聽我這么一說,她也覺得有點嚴重了,于是當昕昕再讓姥姥嘗其他東西的時候,姥姥不拒絕了,也表揚“孫女味”的東西好吃,昕昕第一次發現姥姥有“愛吃”的東西,高興得不得了。
對于老媽“不愛吃”的東西,我沒和昕昕說姥姥其實是在騙她,我想這不是個好方法。好方法是什么呢?我對昕昕說:“姥姥不愛吃,但咱們可以動員姥姥吃啊,比如這個大蘋果,營養特別多,經常吃對身體很有好處,你去把這個道理給姥姥講講。”昕昕就去對姥姥說了。姥姥“接受”了孫女的意見,和昕昕一起吃蘋果。
孩子的分享、謙讓等行為,也是天性中的一種,重要的是家長是否給予孩子釋放的機會,如果不給他這個機會,他就會認為這些都是沒有必要的。昕昕在與家人分享食物的過程中,學會了很多東西,比如分享、謙讓等等,并不會霸道地認為什么東西都只屬于她一個人的。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有這樣一個規律,如果出生后某個發育期受到了阻礙,這方面的發育就會受到影響。比如孩子出生后視覺開始發育,如果這時將他的眼睛蒙起來,過一段時間再打開,孩子的眼睛就會什么也看不見了,而且再也治不好了。如果孩子喜歡到處爬、到處跑的時候把他嚴格地控制在床上,不讓他到處爬和跑,他肢體動作的協調性發展就會受到影響。這是由于生命的任何器官都嚴格遵守著“用進廢退”的自然原則,人的大腦在早期會進行自動、快速的聯接,指揮身體各器官執行指令,但這種聯接成功的幾率取決于刺激經驗的多少。各器官在不斷執行命令的過程中,其功能會不斷被強化。但如果偶爾執行命令,其功能就會逐漸退化;如果根本不執行命令,其功能就會徹底消失。
心理成長也有同樣的道理。當孩子開始出現分享、謙讓等欲望時,如果大人對他們進行過多的拒絕或者限制,他們這種正確的欲望就得不到強化,漸漸地就會按照“用進廢退”的原則被淘汰了。這也是為什么很多孩子不懂得與他人分享的原因之一,責任不在孩子,不是孩子不懂事,是父母沒給孩子學習與強化的機會。
馬克在《美國人怎樣教育孩子》一書中說過這樣一句話:“……孩子生長于分享中,便學會了慷慨……孩子生長于友愛中,便將樂于存活……”
孩子對處理人際關系的學習,最初就是由分享開始的。細心的父母可以發現,當孩子最早想和某個小朋友一起玩兒的時候,常常通過分享自己的食物、玩具等方式來進行,希望以此獲得對方的好感,達到讓對方和自己一起玩兒的目的。但這種方式的自然出現需要有一個重要的前提,那就是孩子在走出家門之前,能夠在家庭中體會到分享的樂趣。
家庭關系同樣是一種重要的人際關系。不能處理好家庭關系的人,在人際交往方面也會困難重重。一個事事不能考慮別人,處處都表現得十分霸道的孩子,很難在人群中立足。家庭是孩子最早體會、分享樂趣的場所,因此我們應該多給孩子一些釋放分享和謙讓欲望的機會,讓孩子學習處理家庭關系,為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打好基礎。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