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不干涉,不急于定性
孩子在從事各種活動的時候,家長最好都以游戲的態度對待之,不要太當真,更不要給孩子布置必須完成的任務。因為什么事情只要一成為任務,聽話的孩子不管喜歡不喜歡都會認真去做,不聽話的孩子則會反抗,這兩種情況下都無法檢測出孩子真正喜歡什么、擅長什么。也就是說,只要孩子有“做給家長看”的意識,他的真實心理就看不清楚了,而我們想了解的恰恰是不摻假的信息。比如我讓孩子彈鋼琴,當然可以簡單定點規矩,但是我不要求他何時必須彈到幾級,讓他盡量保持“純天然”的狀態,以便了解他的真實情況。我不要求他“努力”,因為我想知道他不努力能達到什么水平。如果孩子不怎么努力就彈得有模有樣,或者很癡迷,不讓他努力他也很投入,那說明他有可能是這方面的材料,音樂智能比較發達,我心里就有數了。學校之所以難以因材施教,教師之所以難以看清學生的智能類型,重要原因之一是“任務”在作怪,一有任務師生都無法放松,大家的眼睛都盯著“抓沒抓著耗子”,至于誰是黑貓誰是白貓,反而不在意了。我的意思并不是說孩子的一切活動都不規定任務,有些事(比如學校布置的事情,或者家中某些必須按時做到的事情)是要當任務來完成的。我說的是其他的事情,說的是不要把什么事都當成任務來完成、都設置指標,那就容易掩蓋真相,無法辨才了。家長一定要注意,不可盲目把機關單位或公司的那一套指標管理搬到家庭教育中來要求孩子,那是很外行的做法。
孩子活動的時候,家長的品頭論足越少越好。“評價”即是導向,而引導太急,肯定不利于觀察和分析。一般說來,家長肯定的事情,孩子就愿意重復去做,孩子年齡越小越是這樣,于是給人的感覺,這可能就是孩子的“強項”,其實未必。比如一個孩子真正的強項是動手能力(身體活動智能),但他的母親是一個喜歡安靜的人,于是竭力表揚孩子的靜態行為,這個孩子聽話,家長達到了自己的目標,培養出了一個“小大人”。等到青春期,孩子才發現自己是個喜歡擺弄東西的人,于是開始和母親作對,拼命玩兒小孩玩具。母親大為不滿,認為孩子“越大越幼稚,活回去了”。其實這只是他的強項剛剛露頭,可惜已經晚了一步。這位母親如果執迷不悟,繼續加以阻攔,那就是我常說的“和大自然作對”,可想而知,接下來就是一場家庭戰爭。對于評價,有兩種思路,一種是用評價來指揮和干預,另一種是用評價來偵察(調查),后一種評價其實應該叫“評估”。這種評價,在我國,無論家庭還是學校,都極不發達,很多家長和教師幾乎完全沒有此種自覺性,因此形成了我們教育“沒有調查,卻壟斷發言權”的局面。學校此種現象更加嚴重,在這方面,家長千萬不可盲目跟著學校跑,否則根本談不上因材施教。我絕不是說家長和教師不許管孩子,孩子當然是要管的,問題是管什么。在智力活動方面,家長千萬不要管得太多,不要亂表揚,更不要批評和懲罰,你的基本任務是提供各種情境,讓孩子去活動,你在那里靜靜地觀察,腦子里不停地分析。孩子無論干什么事,都想讓他立刻“出彩”,馬上給家長掙來面子,否則就叱責孩子,這是虛榮的、目光短淺的、不懂教育的家長。不知有多少孩子毀在這種家長手里。有的家長可能會問,那什么時候該表揚和批評孩子呢?表揚和批評最好用在品德教育方面,而在孩子的愛好和智力活動方面,輕易不要表揚和批評,但是如果孩子做到了其他孩子做不到的事情,確有突出表現,也是可以表揚甚至獎勵的,但不要多。
中國的家長和教師幾乎都是干涉主義者,相信“嚴是愛,寬是害,不管不教要變壞”。這種想法當然有一定道理,問題在于,如果干涉和管教沒有尊重作前提,沒有智慧作支撐,就極容易變成獨裁專制,于是家長和教師就很可能以愛和負責任作借口,把孩子當成實現自己意志的工具。在智能方面,輕易地干涉,后果更壞。小孩子往往不知道自己的智能傾向,他們的活動,不過是率性而行,如果有相對寬松的環境,他的智能強項就會逐漸顯現出來,一旦他自己發現了這一點,有了自覺性(自知之明),這往往會成為他的職業導向,成為他發展的重要動力。但家長常常很主觀地進行干預,結果某種智能傾向可能在萌芽狀態就被家長扼殺了,孩子沒機會發現自己的特長,就不能自覺地發展它,他的這項潛能就可能被埋沒,或者只在業余得到發展,這是很可惜的。比如一個孩子很喜歡把小伙伴叫到自己家里玩兒,而且在活動中分明是這些小伙伴的領導人物與核心,這個孩子就可能是人際交往智能比較發達。這種智能對于做官員,做經理,做銷售人員或做教師,都是必備的。可是恰巧孩子的家長是不喜歡人際交往的人,認為這種事純粹是浪費時間,耽誤學習,弄不好還會早戀,于是出手干預,堅決制止。結果獲得成功,家長自我感覺不錯,可是孩子卻會有一種說不出的郁悶,這不但可能壓抑他的潛能,而且可能造成心理問題或親子關系緊張。當然,我的意思并不是說對這種事應該放任自流。有些孩子每天煲電話粥,呶呶終日,言不及義,確實是浪費生命,當然要適當加以限制。這里關鍵在于家長要有分析,搞清自己的孩子究竟在那里想什么、做什么,心中有數之后,再適當干預。很多家長只要看著孩子行為不順眼就立即干涉,這就有可能把小孩子和臟水一起從洗澡盆潑出去,因噎廢食了。
還有一點要注意的是,對于孩子的行為,要高瞻遠矚,算總賬、看主流,不可只看一時一事,抓住一點不及其余。比如聰明的孩子常常喜歡搞惡作劇,單看某些惡作劇本身,確實可氣或可恨,但若發現其中有創造性的靈感火花,就不要批評過重,更不要輕易上綱上線,說孩子是道德品質問題,否則這種經常的道德高壓會使孩子變得什么都不敢想不敢做了。這樣,等他長大,壞事倒是不做了,創造性的好事也不敢做了,因為后者做不好也會受埋怨遭打擊,于是我們就成功地培養出了一個謹小慎微的君子。道德“完善”了,智能卻萎縮了。俗話說,“淘氣的孩子是巧的”,這話有一定的道理。完全不淘氣的孩子,長大有創造性的,可能性不大。人的創造像一股泉水,找個縫隙就會冒出來,一個聰明人小時候難免要冒點“壞水”的。鑒于此,家長和教師對學生就應該盡量寬容。寬容固然可能助長有些壞事,但另一面卻也保護了人才。利弊相較,總的說來還是利大于弊,因為“千軍易得,一將難求”,保護了一個人才,就是對國家的大貢獻。保護人才很難,毀壞人才卻是很容易的,多數校長教師和家長如果能明白這個道理,我們未來出現大師的幾率就會高很多。分析和評估孩子智能的時候,不要急于定性。因為經驗告訴我們,孩子的智能是逐漸展開的,有時候我們可能只看見了冰山一角,未必是他的智能的主體,若過早作結論,強力加以引導,可能造成不良后果。比如前面說的孩子喜歡把小伙伴帶回家,這是人際關系智能較強的信號,但是這個孩子可能后來忽然孤僻起來了。這是怎么回事呢?有可能他前面熱衷人際交往只是暫時的現象,實際上他長大之后人際關系智能并不算強,但也有可能后來的孤僻只是青春期的暫時現象,他的人際關系智能仍然是強項,只不過一時變成“潛流”了。遇到此類情況,不要急于作任何定論,寧可只作一些猜測,繼續觀察和研究。有些孩子很小就完整展現出某種智能(如音樂家莫扎特),終生不變,有些孩子的智能則是一角一角地露出來,“神龍見首不見尾”,家長和教師要慎重對待。我個人上初中的時候非常愛讀世界名著,作文寫得也還可以,于是我就自我診斷,覺得長大可能成為文學家,然后就朝這個方向努力。等我上了大學,才發現自己十分缺乏編故事的才能,于是放棄了做文學家的念頭。我想我對自己的“復診”可能是對的,我對自己的“因材施教”可能也是對的。由此可知,我們不但要慎重評估孩子的智能,而且孩子到了青春期之后,還可以鼓勵他們經常自我評估。自我評估太重要了,如果一個孩子下定決心不埋沒自己的才干,則外部力量是很難埋沒他的,只要有點兒小縫,他的才能就會長出一個芽來。
下一篇:母親應給孩子“六大”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女孩6歲前“精養”很重要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