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愛的城堡是由時間筑成的
相信每一位父親都是愛自己的孩子的,但是,為什么許多孩子認為父親不愛他呢?因為愛是一個動詞,它是由時間和質量構成的,父親對孩子的愛需要時間。愛孩子,意味著愿意為孩子付出自己的時間,它需要足夠多的時間,需要一定量的“黃金時間”以及“關鍵時刻”。
孩子需要的是父親的時間不是錢
孩子往往會把父親的愛跟父親的時間直接掛鉤,在孩子的眼里,“愛我”就等于“花時間陪伴我”,時間就是愛的標志物。
一位父親在日記里寫道:“今天和兒子去釣魚,又浪費了一天?!?/p>
兒子當天也寫了日記,內容是:“今天和爸爸去釣魚,可以說這是我出生以來最得意的一天?!?/p>
“爸爸,我向你借一天,陪我玩一次,長大后我會還你100天。”
這是一個孩子向父親的訴求。他的父親是一名長途車司機,每天早出晚歸,有時甚至一連幾天不回家。從孩子記事起,就一直過著沒有父親的生活。父親忙工作,從沒陪孩子過過一次兒童節,甚至忘記了兒子的生日。孩子說:“六一兒童節那天,看著別的小朋友和他們的爸爸一起開心的樣子,我就恨爸爸。我想問爸爸,難道地球離了你真的就不轉了嗎?”
還有這樣一個故事。
有個爸爸很晚才下班,回到家看到5歲的兒子站在門口,爸爸這時已經很疲憊,也很煩躁。
“爸爸,你能告訴我你一個小時掙多少錢嗎?”
“兒子,這不應該是你問的問題?!?/p>
“可我想知道,爸爸?!?/p>
“好吧好吧,我一小時賺20美元?!?/p>
“那……爸爸,我可以跟你借9塊錢嗎?”
爸爸聽了孩子的話有點生氣,他煩躁地告訴孩子,爸爸已經很累了,不要再胡攪蠻纏了,趕緊睡覺去。
“我每天工作已經夠辛苦了,不要再拿這些無聊的事來煩我?!卑职稚鷼獾卣f。
小男孩一臉委屈地回到自己的房間去了,過了一會兒,冷靜下來的爸爸開始對自己先前的態度感到不安。
“我剛才的話有點重了,這是9塊錢,拿去吧?!?/p>
小男孩開心地從床上跳起身,然后從被子底下掏出一疊皺巴巴的零鈔。
看到這情景,爸爸的火氣又升騰上來了。“你不是有錢嗎?干嗎還要借錢?”
“剛才……還差9塊錢?!毙∧泻⒂悬c怯生生地回答。
“爸爸,我想讓你陪陪我。我有20塊錢了,可以買你一個小時嗎?”
在孩子的眼中,錢沒有那么重要,父親的陪伴更重要。有一些忙碌的父親其實內心里很愛孩子,但是孩子卻感受不到,認為父親不愛自己,就是因為父親沒有花時間陪伴孩子。
孩子需要足夠多的親子時間
孩子需要足夠多的親子時間。如果父親安排的親子時間太少,他的心態就會顯得急躁,急躁之下,本來用于促進親子關系的時間就可能成為破壞親子關系的時間。比如,有一個父親,他每天安排20分鐘的親子時間,而且時間固定:晚上9點到9點20分。他很忙,即使是晚上還有好多事情要做。結果,一等到晚上9點,他就希望兒子抓緊時間過來接受自己的教育,而兒子可能因為其他事情(比如心愛的動畫片)耽誤幾分鐘時間,父親就感到不耐煩,劈頭蓋臉地訓斥孩子不珍惜自己的時間,訓斥孩子不理會自己的一片苦心,弄得氣氛很壓抑,結果適得其反,父親越是教育,父子間的關系就越差。有些父親,因為時間緊,而有太多的事情需要告訴孩子,所以往往就采取說教的方式,親子時間成了長篇大論式的演講,孩子自然沒有興趣聽那些不斷重復的大道理。
如果有足夠多的親子時間,父親的心態就會平和下來,耐心地跟孩子溝通交流,去做一些孩子喜歡而不是父親喜歡的事情,注意傾聽而不是不停地說教,父親的愛心就會被孩子慢慢體會到,讓孩子感覺到父親很愛自己、很在意自己。
關于多少時間屬于足夠多的時間,當然沒有明確的標準,我們認為,父親每天需要至少抽出半小時的時間,才能基本滿足孩子對父親的需要。
創造親子的“黃金時間”
足夠多的親子時間是一個前提,但更重要的是親子時間的質量,質量重于數量。如果對孩子不理解、不尊重,即使天天與孩子在一起也會讓父子、父女間沖突不斷、日漸隔閡,相見不如不見。孩子更需要的是來自父親的高質量的“黃金時間”。
這種高質量的“黃金時間”有這樣3個特征:
(1)專注。父親的這段時間是專門預留給孩子的,除非緊急而重要的事情,其他任何事情都不能干擾這段時間。
(2)以孩子的需要為中心。做孩子喜歡做的事情,聊孩子感興趣的話題,主要由孩子來主導和安排這段時間談什么、做什么。
(3)以傾聽為主。父親要多聽少說,一個善于傾聽的父親才可能是一位好父親。
“黃金時間”可以融洽父親與孩子之間的關系,讓孩子感受到父親是真正在乎自己、關注自己的,這對孩子的安全感和價值感的獲得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十幾分鐘的“黃金時間”抵得上幾十遍甚至幾百遍內容空洞的“我愛你”。
抓住孩子成長中的“關鍵時刻”
有一些“關鍵時刻”,是父親千萬不能錯過的,比如孩子的出生時刻、孩子的生日、孩子特別在意的某個重要活動(如某項比賽)。關鍵時刻,主要是針對孩子而言的,即孩子認為非常重要的時刻。這樣的時刻不多,一旦錯過了,父親需要十倍甚至百倍的時間都不一定能彌補,因此它們被稱作“關鍵時刻”。
在“關鍵時刻”,父親的出席和陪伴對父親與孩子關系的發展具有極強的加分效果,可謂事半功倍。這些關鍵時刻往往只有一次或少數幾次,往往給孩子留下難以忘掉的深刻印象。
下面就是幾位忙碌父親,他們克服了重重困難,做出了重大的犧牲,就是為了不錯過孩子的“關鍵時刻”
★ 約翰·霍華德
在擔任澳大利亞總理時,他可謂日理萬機,但他還是設法擠出時間參加兒子在學校的辯論賽。
當他成為總理后不久,有次必須要去昆士蘭州視察干旱地區,而他的小兒子那晚正好有學校的辯論賽,雖然他都要忙暈了,但他還是直接從機場前住學校。兒子特別對他說:“爸爸,謝謝你。我知道,其實你前一秒人還在昆士蘭州?!?/p>
★ 比爾·哈文斯
在1924年的第8屆巴黎奧運會上,最有可能奪得劃艇金牌的是美國的4人組合,其中一位名叫比爾·哈文斯。不巧的是,他的第一個孩子的預產期正好在奧運會比賽期間。而當時,從美國到巴黎,只能乘坐速度很慢的遠洋輪船。比爾進退兩難:如果他去巴黎參加比賽,他就有可能實現自己參加奧運會的最大夢想,并極有可能收獲一枚奧運金牌,但這也代表他無法在孩子出生的時候陪在妻子身邊;如果他不去參加比賽,他多年參加奧運會的夢想就無法實現,因為這種機會對他來說只有一次。
雖然許多人,包括比爾的妻子堅持要他去參加比賽,但比爾最后還是決定放棄機會(事實上也放棄了金牌,因為美國隊獲得了該項目的金牌),陪伴在妻子身邊,等待孩子的降生。
28年后的1952年春天,比爾在家中接到了一封來自芬蘭赫爾辛基的電報:“親愛的爸爸,感謝您在1924年我出生的那一刻,等候我的來臨。我即將返家,身上還帶著原本應該屬于您的一塊金牌?!彼膬鹤印惶m克在第15屆赫爾辛基奧運會上奪得了加拿大式獨木舟個人金牌,他認為這枚金牌其實也屬于父親。
★ 阿朗索·莫寧
2000年第27屆奧運會在澳大利亞悉尼舉行,籃球運動員莫寧作為美國夢四隊的唯一中鋒參加比賽。在比賽期間,莫寧放棄了美國隊的三場比賽,飛跨了大半個地球從澳大利亞飛回邁阿密,他的目的只有一個:親眼看到女兒的降生。當面對媒體的質疑時,他感到很困惑,他不明白為什么竟然有人問他為什么為了女兒的出生而錯失比賽。
這些關鍵時刻,往往會給孩子留下許多有關父親的美好的、溫馨的記憶,許多孩子長大后對父親美好形象的回憶往往也定格于這些關鍵時刻。
下一篇:父母資格測試:你夠完美嗎?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對孩子的勞動越早越好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