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父母要拆除自己內心的價值觀炸彈,將所謂的美麗和聰明拋到一邊,就因為他是你的孩子而無條件愛他。
要相信所有孩子生來都是有價值的,有尊嚴的,都有權利受尊重。
孩子若相信父母愛他、尊重他,就比較容易接受自己的價值。
家長的過度保護是給孩子罩了一個網,它會“網”住孩子成長的空間,無法施展手腳。
“特殊”孩子不需要特殊保護
據統計,我國每年新生兒缺陷約100萬例,占新生兒總數的4%—6%。
每一個孩子都承載著家庭的希望,面對這些有出生缺陷的新生兒,父母應該以什么樣的心態來撫育他們?如何讓他們像其它孩子一樣健康茁壯地成長呢?相信每一對父母的愿望都是良好的,但是由于方法不當,也容易陷入一些誤區,影響孩子的成長。5歲男孩明亮的媽媽就陷入了這種苦惱中。
明亮媽媽的講述:
我們家明亮以前不叫明亮,叫多多。孩子三個月的時候,我們發現他眼神有些不對勁,好像俗話說的“斗雞眼”。醫生說,這是先天性斜視。多多1歲時學習走路,經常摔跤。到醫院一檢查,原來是斜視引起弱視,左眼0.1,右眼0.3。醫生告訴我們,等孩子大一點后,可以佩戴眼鏡矯正的,效果因人而異。
孩子的眼疾成了我們一家人的心頭之患,我們因此將孩子的名字改為“明亮”,希望他的眼睛能盡快好起來,變得又明又亮。
至于孩子為什么會患有先天性斜視,追問原因已沒多大意義。不管怎么說,孩子是無辜的,是我們大人帶給他災難,讓他承受比別的孩子更多的痛苦,我們決定給他更多的關愛和照顧,讓他盡可能少受一些困難和挫折。
孩子剛剛學會走路,對地面充滿了好奇,總是從我們的懷抱里掙脫,要自己走路。可是由于他視力有問題,經常摔跤。看見他身上青一塊、紫一塊的印記,我們心疼不已,于是,我們給他定了規矩:要學走路可以,必須到指定的地方走路,比如,鋪了木地板的臥室,門前的空草地等等。但是,小孩子根本不理會你的什么好心“規矩”。我們帶他上街,他看到別的小孩子在人行道上撒歡,也叫嚷著要下來,我們厲聲喝斥他,他委屈得大哭。每次上街,大人孩子都累得筋疲力盡,這以后,我們盡可能少帶他上街。
明亮3歲的時候,我們按醫生的要求,給他配了眼鏡。我們對他說:“你和別的小朋友不一樣,你的眼睛有問題,所以你不能像別的小朋友那樣撒歡著跑。你必須時時處處小心,否則就會摔倒。”3歲的男孩子似懂非懂地點頭。不過,戴上了眼鏡的他的確比以前要“規矩”許多,也比同齡的男孩子要安靜。
戴著眼鏡的明亮走到哪兒,都會引導起別人特別關注。“這小孩的眼睛怎么回事啊?”不管別人是好奇還是好意,我們非常反感這樣的詢問,一般不回答或者含糊應付。
為了讓孩子少受到這樣的“關注”,我們一般都不帶他到大眾場合。孩子也接受了我們的心理暗示,在人多的地方,他總是躲在我們后面,或者將頭埋得很低,盡量不讓人看見他的眼鏡。
明亮變得好象越來越內向、膽小。幼兒園的操場上,小朋友在滿地撒歡,明亮站在那兒一動不動。我說,你也和他們一起玩啊。明亮怯怯地說:“我怕,怕摔跤。”我說:“沒事,媽媽保護你。”明亮試著玩滑滑梯,我伸出雙臂,在半腰保護他,他才敢慢慢地往下滑。但是,如果我沒有保護,他會坐在滑梯的頂部瑟瑟發抖,任你怎么說,他都不敢往下滑。我擔心孩子的膽小會引起小朋友們的嘲笑,于是,我主動和老師溝通,說明亮并不是膽小,而是因為他眼睛不好,而且擔心眼鏡摔破。老師說,那好吧,以后戶外活動他可以不參加,就在教室里玩玩具吧。
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明亮的話變得越來越少,而且對父母依賴性很強。每次我送他到幼兒園,他總是哭,拉著我的手不肯放。老師也反映,他在幼兒園幾乎不和小朋友說話,總是一個人悶悶地玩玩具。如果別人主動和他說話,他也像沒聽見似的,不理不睬。
我們帶他去心理醫院檢查,醫生說他患了輕微的自閉癥。看到這個診斷結果,我突然覺得有些眩暈。我覺得命運對我們太不公平了,同樣是孩子,人家的孩子身心健康,快樂成長,我們家的孩子為什么卻遭遇那么多的“劫”?
更讓我們無法接受的是,醫生竟然說孩子的自閉癥是因為我們的過多保護引起的。孩子雖有先天性斜視、弱視,小小年輕就戴一副眼鏡,生活中有諸多不便,而且還會引起周圍人異樣的眼光,我們不好好關照他,他小小年紀能承受嗎?
面對孩子的身心疾病,我們到底應該怎么辦?我們如何才能做好家長?
咨詢手記:
1、過度保護會給孩子帶來什么影響
當發現年幼的孩子有一些生理缺陷時,家長的第一反應往往就是愧疚、自責,覺得自己沒有給孩子一個健康的身體;然后就會產生強烈的補償欲望,希望能盡自己的努力,讓孩子盡可能的少遭遇困難和挫折。
但是,這種保護心理往往會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給孩子的成長帶來更多的麻煩。
一是束縛孩子成長的手腳。好動是孩子的天性,孩子通過大膽嘗試來認識新生事物,豐富內心的感受,如果家長剝奪或者極大的限制孩子的這種權利,孩子成長的速度就會放慢。明亮剛剛學會走路時,有強烈的要自己去嘗試的欲望,但家長對他有過多限制,這使得他失去了與小朋友近距離交流的機會,也失去了從不斷的摔跤然后站起來的經歷中積累經驗和教訓的機會。
二是讓孩子產生“我比別人差”的心理暗示。逃避困難是一個人的本能,如果他受到積極的暗示,那么他就會戰勝膽怯,勇于挑戰,最終戰勝困難,而且成功的經歷還會激發他更多的勇氣和自信;而如果他接受到的是“你不行”的暗示,那么他就會對困難躲得遠遠的,甚至會心安理得享受這種逃避的狀態,不覺得有任何羞恥感,最后他會變得越來越膽小,越來越沒有斗志。明亮顯然接受了家長“你是一個需要照顧的孩子”的負面暗示。一般孩子在大眾場合總是被父母要求有禮貌地叫人或大聲說話,而明亮卻沒有這樣的難題,他可以安然地躲在父母身邊或悶頭走路。其他孩子如果不敢玩滑滑梯,唯恐擔心小朋友們嘲笑,于是會鼓足勇氣,壯著膽子去嘗試,然后就可能會成功。但是明亮沒有這樣的體驗,當他不敢玩滑滑梯時,媽媽給他找了借口:“他不是膽小,而是有眼疾。”于是,他心安理得的享受別人對他的保護。
家長的過度保護似乎是給孩子罩了一個網。有了這張網,孩子的確能避免遭受一些困難和挫折。但是,這張網也“網”住了孩子成長的空間,孩子無法施展手腳。另一方面,這張網也阻隔了孩子與外界的交往。幼兒園的小孩子一般不會有些有意去親近誰、疏遠誰,他們習慣于與自己的“同類”玩耍,如果發現誰是“異類”,他們就會疏遠他,排斥他。受到同伴的冷落,這對孩子幼小心靈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打擊,他會將責任都歸咎于自己,覺得是自己做得不好,因此會產生強烈的自我保護心理和行為。明亮依賴父母,不肯上幼兒園,拒絕與小朋友溝通,這都是他的一種自我保護。
所以說,醫生說明亮的自閉癥其實是父母的過度保護引起的,這是有一定道理的。當然,這也是給父母敲了一個警鐘:孩子需要寬松的成長環境,過度保護可以休矣!
2、幫助孩子坦然接受現實
世界著名足球運動員桑托斯自幼患小兒麻痹癥,后經手術,一條腿向里彎曲,比另一條腿短5厘。他問媽媽:“為什么我的腿和別的小孩子不一樣呢?”媽媽說:“所有的小孩子生下來都是一條腿長一條腿短,他們每天蹦啊、跳啊、跑啊,兩條腿就一樣長了。”桑托斯于是開始每天鍛煉。當然,他很快就識破了媽媽的謊言,但他通過鍛煉,增強了體質,也增長了自信,而且激發了對足球運動的愛好。
面對“兔唇”女兒,李亞鵬、王菲夫妻也曾有過要給孩子罩一個保護網的想法。但他們不久就認識到,這樣的保護也許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終于有一天,他們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像其他父母一樣,將孩子臉朝外放在胸前的布兜里,帶孩子出去逛街。那一天,孩子表現得非常開心,李亞鵬夫婦也感受到了一種從未有過的輕松和快樂。
面對有缺陷的孩子,父母首先要調整好心態,不要有過多的愧疚和自責。這些缺陷其實大多數都不會影響正常的生活,只不過是一種不完美的表現(要達到完美狀態,是很難甚至不可能的);而且,對于一個人的成長來說,身體的健康只是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心靈的健康。父母要正視孩子的缺陷,以平常心來對待這個問題。可以說,父母的態度決定了孩子的成長方向。
第二,父母要對孩子坦然相告,引導孩子正確看待自身缺陷。有的家長擔心孩子知道自己的缺陷后會產生自卑心理,因此,總是用謊言欺騙孩子或者對問題遮遮掩掩,避而不答。在這種情況下,孩子總是處于一種被動、聽從父母安排的狀態,不利于孩子主觀能動性的發揮。
坦然相告的目的一是向孩子傳遞這樣的信息:這沒有什么大不了的,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特點;二是讓孩子知道,正因為你和別的孩子不同,因此你需要比別人更堅強、更勇敢,付出更多的努力來得到你想要的東西。
孩子對事物的認知很大程度上來自于父母的觀點。當父母表現出對問題“戰略上輕視,戰術上重視”時,孩子也會持有同樣的觀點和立場。
當然,我們也承認,那些生理上有缺陷的孩子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挫折會比一般孩子多,家長給予一定的保護是應該的。但是這種保護應該是積極的、推動式的,而不是逃避式、阻礙式的。比如說,對于一顆剛剛破土的幼苗,可以將它移到溫室里,躲避風雨襲擊;也可以多為它澆水,施肥,將它移到陽光充足、雨水充沛的地方,讓它變得強壯。這兩種方式都是保護。顯然,前一種保護是阻礙式的,后一種保護是推動式的,有利于幼苗的茁壯成長。
明亮患有先天性斜視和弱視,這是一種很普遍的病癥,并不影響正常生活,也并不是不可治愈的。所以,父母不要將問題看得過于嚴重,要以平常心來對待這個問題,并引導明亮正確認識自己的眼疾,鼓勵他克服困難,和其它孩子一樣自由玩耍。
父母也不要輕易降低對孩子的期望,該嚴格要求的還是要嚴格要求,比如,要求他膽大,同時心細;要求他在大眾場合落落大方,有禮貌;要求他走路昂首挺胸;要求他積極參加戶外活動。孩子如果能從父母的言行中得到積極的肯定,那么他的自信心就會大增,對自我的評價也會提高。
父母對明亮的保護應該體現在如何幫助他增強對外界環境的應對能力上,而不是幫他逃避困難或尋找借口。阻礙式的保護或許會讓他少受一些挫折,但卻是以他的健康成長為代價的。
父母的家庭作業:
1、調整好自己的心態,以平常心對待明亮的眼疾。
2、引導明亮正確看待自身缺陷,增強他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
3、將對明亮的期望值調到正常水平,以此提高明亮對自我的評價。
溫馨提示:
當發現年幼的孩子有一些生理缺陷時,家長的第一反應往往就是愧疚、自責,覺得自己沒有給孩子一個健康的身體;然后就會產生強烈的補償欲望,希望能盡自己的努力,讓孩子盡可能的少遭遇困難和挫折。
父母對“特殊”孩子的過度保護會影響他們的健康成長,表現在:
一是束縛了孩子成長的手腳;
二是給了孩子 “我比別人差”的心理暗示;
三是阻礙了孩子與外界的交流。
下一篇:需求對行為的影響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父母和子女應該互相尊重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