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我家里的游戲室里有一張白色的地毯(不要問我為什么會放一張白色的地毯)。我的一個規則就是在游戲室里絕對不能吃東西。但是沒多久,我就發現自己會在孩子們看卡通片的時候給他們遞進去一些餅干或麥片。所以我決定把規則改為不能在游戲室喝東西。但是,剛學會走的那個女兒會把她喝果汁的杯子拿進去,雖然杯子是防溢的,她還是會不小心把果汁灑在地毯上。然后,規則就被改為可以在游戲室喝東西,但是不能灑在地上,可是這條規則有保姆時就無效了,因為她會跟在孩子后面清潔。然后,規則就被修改為當保姆或是爸爸在家時不可以在游戲室喝東西。后來,這條規則每天都會改變,要看當天吃什么,誰吃,還有當天我的心情如何。事實是,由我制定所有的規則,而不是別人。
有一天當我跟孩子們解釋規則的變換時,他們問道:“游戲室里吃東西的規則到底是什么啊?”雖然我的規則每天在變,但是我制定規則的目的沒有改變,就是保持我白地毯的清潔。這只是家庭生活中的一個例子,對于我來說,育兒不是一個單憑堅持就可以成就的事情,我曾經非常努力地嘗試制定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規則,但這是不可能的。
父母效能訓練課程告訴我們,孩子的行為可以分為兩類:我們可以接受的和我們不能接受的。把意大利面弄到地毯上我們不能接受,餅干弄到地毯上可以接受,因為餅干比較容易清理。而且,影響我們能夠接受孩子行為的程度有三個因素:父母、環境和孩子。我們先來看父母這個因素:對于孩子把食物弄到地毯上以后,我的反應完全取決于我當天的心情和狀態如何,如果那天我心情特別好,也許孩子把面條弄到地毯上我都無所謂;如果那天我感冒了,也許孩子把一點兒餅干屑弄到地上我都會大發雷霆。第二點是環境的因素:面條灑在地毯上比面條灑在外面的陽臺上更糟糕。最后一點就是孩子的因素:對于2歲的孩子把面條灑了,我可能不會那么生氣,因為他正在學習吃東西的技巧;但是8歲的孩子因為看電視心不在焉而灑了一地食物我就會非常生氣。
我們對于可以接受的行為和不可以接受的行為的標準根據環境、我們的心情等每天、每小時甚至每分鐘都在變化。例如之前提到的游戲室規則,我們最后需要得出結論,尊重每個人的需要來進行判斷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規則的一致性就被我們拋之腦后了。我制定這個規則的目的是為了保證白地毯的干凈,孩子們需要的是在吃飯的時候不錯過自己喜歡的電視節目,這是我們雙方都要注意的。每天,我們都在協商哪些東西可以在游戲室吃,哪些東西不可以,每個人都尊重我們協商得出的結果。關于食物的規定,必須對當時所有在場的人有效。
孩子會有太多的控制權嗎
有些家長害怕孩子有太多的主動權和控制權。他們會讓孩子參加到討論中,但是最后還是由父母來做決定。這樣很少會考慮到孩子的需求,權力的爭戰就會由此產生。當然,制定規則這件事還是要考慮孩子的年齡,一個2歲的孩子就不能制定太多的規則,而9歲的孩子完全可以。以下是一張關于家長控制和影響的表格,可供參考。
圖5當孩子剛出生的時候,家長是100%做決定的,孩子吃什么、穿什么、上哪里去。孩子2歲左右時,在自己吃穿的問題上開始有一點兒話事權了,不過家長還是起決定作用的。當然,所有的家長對4件事情是沒有控制權的:吃飯、睡覺、上廁所和學習。這些都是由孩子自己決定的,但是其他的事情都說不準。一個9歲的孩子適應力、行動力和獨立性更強,在很多事情上都可以自己做決定,并且可以制定更多的規則。當孩子18歲之后,家長幾乎喪失了對孩子所有的控制權。
什么時候家長可以開始向孩子尋求制定規則的建議呢?就是當孩子開始忽視規則,或是抗拒規則,證明這個規則已經不能滿足所有的需求時,就需要對其進行修改。
3. 規則要滿足具體的目的和需求,但不是實行權威
孩子不需要亂七八糟的限制來讓他們感覺安全,他們真正需要的是家長的接納。他們會去遵守家長制定的規則,因為他們希望得到家長的接納,這并不意味著他們真的需要規則和限定,事實上,孩子們更喜愛自由,這就是為什么家長和孩子總是會在規則的遵守上起沖突的原因。然而,孩子可以意識到規則背后的需要,以及背后的目的。孩子真正需要的是知道父母的期待和需求,同樣,孩子也需要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期待,而這些是每天都會改變的。父母制定規則的弊端在于他們沒有考慮到孩子的需求,而協商、討論之后的規則是考慮到孩子的需求的。
如果規則總是改變,孩子可以適應嗎?當然可以。孩子們知道不同的場合會有不同的規則,爸爸的需求和媽媽的需求不一樣,在教堂和在游樂場的要求也不一樣。他們知道在私家車里一定要系安全帶,但是在公交車或是校車上就不一定。與只知道一種規則并且時刻都遵守不敢打破相比,知道不同情況下有不同的要求會使一個人更有安全感。我的孩子知道我想保持地毯的清潔,他們現在可以做出很多不錯的選擇來滿足我這個要求。這就是所謂的成長—— 對于不同的情況做出最好的選擇。
4. 規則是可以打破的
家長每時每刻的心情都是不一樣的,這沒有關系,因為我們都是普通人。有時候就算打破了規則也沒關系,不要有罪惡感。
不要擔心你自己對于規則太過于靈活,規則是為家庭服務的,家庭不是為規則服務的。對于規則,我們確實要遵守,但是如果這個規則已經開始破壞你和孩子的關系了,你就要考慮它的可行性了。這條規則對我可行嗎?對孩子可行嗎?它滿足所有人的需求嗎?
如果你的家庭在大多數情況下都可以遵守你的規則,那簡直是太棒了。和10歲以下的小孩子在一起,一定要遵守規則,因為他們需要一致性。大一點兒的孩子知道根據事情與環境的改變可以有不同的感受、心情和反應。
大一點兒的孩子知道在黑白之間有一個灰色地帶是可以協商的。盡管如此,人類是一種遵守習慣和常規的動物,我曾有意地觀察參加我育兒課程的家長每個星期總是坐在同樣的位置上,發現他們無意識地就去重復著自己的一些習慣。因此,只要是滿足需求的規則都會被無意識地遵守。
生活在不停地變換—每天都有不同的心情與需要,沒有家長和孩子應該為自己身為人類而感到罪惡。在育兒過程中,盡可能地溫和、友善、親切,但是要忠于自己的感受。如果你頭疼,不想笑,沒關系,告訴孩子,再小的孩子都可以理解你。
如果你的孩子總是不斷地破壞規則,你就要考慮一下這個規則是否滿足他的需要了,協商和解決問題迫在眉睫,雖然不需要當場就更改,但是在下一次家庭會議中一定要記得要提出來。我有個孩子說:“我們家沒有管教問題,只有沖突需要協商。”
5. 家長也需要遵守規則
所有人都遵守同樣的規則可以增強規則的可信度。如果你能把主要的規則打出來放在顯眼處,這樣對你的幫助會很大,如果你的孩子還很小,你可以用圖片。
6. 常規性事務、傳統、習慣和儀式比規則更能夠建立孩子和大人的安全感
孩子們喜歡生活有規律,因為這樣他們就知道這件事情做完之后要做什么。他們也喜歡傳統,哪怕是十幾歲的青少年,也會要求父母過一些傳統節日,因為他們認為這些節日很珍貴,這些傳統讓他們有安全感。就好像有些人有上班的慣性,一到上班時間就開著車想都不想他去公司了,這樣會使他們有安全感。
7. 根據每個孩子的需要和能力采用不同的方法
在每個家庭里,每個孩子的氣質、年齡、性別、個性、需求和重點都是不一樣的,同樣的規則和限定對家庭中的每個成員不一定同時有效。我見過有的家庭8歲的孩子必須比10歲的孩子早睡,哪怕8歲的孩子當時比10歲的那個還有精神,因為如果他不去睡覺,那就是“不公平的”,可見,睡覺的時間對他們來說是一種“特權”,而不是一種需要。
即使是同樣的父母,對待不同的孩子也是不同的。第一個孩子對父母來說都是白老鼠,因為第一次做父母非常緊張。但是到了第三個孩子,父母們已經有經驗了,對于孩子發展的每個階段都更有信心、更了解、更放松,因此第三個孩子通常比前兩個孩子受到的限制要少。
每個孩子特別的規則要和父母一起商量制定,而不是和所有的家庭成員。記住,規則必須是符合孩子和家長共同需要的。
如果你制定的規則不可行,不要害怕進行修改,簡單地告訴孩子和其他家庭成員:“這條規則對我來說沒用,我的要求沒有得到滿足,你們認為應該怎么辦呢?”每個家庭成員在家庭會議上都可以公開參與到規則的制定中。
協商、制定符合需求的規則、解決問題使我們的家庭生活非常和諧。你們家庭的規則如何呢?是否滿足所有人的需求呢?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下一篇:如何解決親子關系中的問題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要了解孩子的內存情緒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