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序
完美的家長就是有出色的育兒理念卻沒有孩子的人。
—戴夫·巴里,作家
我20多歲時就已經成為了一名育兒專家。每當我看到別人的孩子在餐廳里大發脾氣時,我就會想,哦,看著吧,以后我的孩子肯定不會是這樣子的。接著我有了自己第一個兒子,在他兩歲時,我們一起去圖書館,為了防止他跑出去,我讓他坐在柜臺上,他卻朝那個紅色的按鈕按去,意外地按響了火警裝置,這件事使我開始重新評估自己的專業能力。當我剛適應了怎么去帶第一個小孩時,我又有了第二個兒子,他和他哥哥有天壤之別,在他哥身上行得通的方法在他身上一點兒用都沒有。如今,我已經有了5個孩子,每一個孩子都有著不同的年齡、性別、個性、氣質和學習方式。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
盡管我一直都對心理學中的人類行為學很感興趣,但是直到我真正成為一位母親的時候,這個在大學時和我沒有任何關系的學科開始與我息息相關起來。我的父母對我的教育是相當嚴格的,因此,我一直認為教育孩子應該有另外一種完全不同的方法。我相信只要按照“正確”的育兒書籍上的建議去做,我就會養育出行為完美的小孩。我要他們做什么,他們就會去做什么—而且面帶微笑!但是真可惜,我的孩子們和我讀的不是同樣的書,他們不會按照書上的去做。如果說我在育兒的過程中學到了什么的話,那就是如果想要控制一個人,那么一定會犧牲與這個人關系中最美好的部分。
當我的孩子還小的時候,我竭盡全力去尋找育兒的建議,讀了大概226本育兒書籍,企圖尋找到“正確”的方法,特別是適合我的方法。我更傾向于民主的、沒有懲罰的、互相尊重的育兒方法,因為我一直想和我的子女建立起堅固的溝通橋梁。很多書都建議不要體罰,但是書中依舊建議倒計時的方法、承擔后果、罰站等矯正錯誤行為的方法。但是我在自己的子女身上使用這些方法時,我們雙方都覺得很受傷,很抵觸。我相信肯定有很多家長并不認為這些方法是在體罰自己的子女,但是我確實這樣認為,更重要的是,我的子女是這樣認為的。所以,我一直在尋找更好的教育方法。
在我一生中,有三件事深深地影響了我的養育哲學。
其一,在救援熱線長達13年的志愿者工作中,我深切地明白在體諒的基礎上傾聽的重要性。我相信人們打電話來并不是真的想讓我去幫他們解決問題,他們只是希望從我這里得到認可、接納和理解—這些都是我能夠提供的,他們其實完全可以解決自己的問題。我發現這與養育孩子是一樣的道理。孩子們通常需要一個積極傾聽他們、認可他們、理解他們的人,他們并不希望家長總是插手去管他們力所能及的事情。
其二,就是我加入的一個由戒酒互助協會(Alcoholics Anonymous)建立的十二準則項目。我發現改變和控制另一個人最好的辦法就是無條件地接納他,并首先改變自己。在自己的人生中做一個最好的榜樣、傾聽者以及問題解決者,不要試圖去控制另一個人的人生。省察自己的短處,樹立一個健康的自我形象確實幫助了我的孩子們建立健康的自尊心。我知道孩子們的很多行為表現并不是直接針對我的,只是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必定會做的事情,這樣才能成長為他們要成為的人。
很多家長剛開始來參加我的養育課程都是為了改變自己的孩子,但是幾節課以后,他們開始意識到根據他們家庭的歷史了解他們自己的重要性—父輩的養育經歷影響了他們現在如何養育自己的孩子。
第三個影響就是我丈夫因工作去了秘魯兩年,這期間我一個人要照顧4個孩子,弄得我焦頭爛額。我再一次閱讀了托馬斯·戈登博士(Dr. Thomas Gordon)的《父母效能訓練》(Parent Effectiveness Training <P.E.T.>),并參加了這個課程。突然間,在我兒子兩歲時讀起來還如此陌生的書一下子變得熟悉起來。俗話說,學生準備好了,老師就會出現。我想我那個時候正好準備好了。我開始把書上的方法運用到日常生活當中,這些方法使我和孩子們之間的關系更加親密,也提升了我們的愛、尊重、信任與坦誠的質量。雖然我以前就不會體罰孩子,但是我常常會大聲地吼孩子,運用了這個課程之后,我驚奇地發現我可以一天24小時都不提高說話的分貝!雖然課程中并沒有管教這一部分,但是整個課程中所使用的方法都是不包括懲罰的。
關于P.E.T。這個課程,我最喜歡的就是它強調雙向溝通,以及每段關系是怎樣包含著兩個人,而不是一個人。很多關于管教的書都寫到父母應該怎樣對待孩子,卻很少提到孩子會做出怎樣的反應。很多孩子并不是遵循金科律例的,至少我的孩子肯定不是。如果我給孩子一個時間限制,讓她去做某事,她本應該說:“我應該想到要這么做的,對不起,媽媽?!钡?,她肯定會說:“我恨你,你對我太不公平了!”然后,一個小時之后她才會去扔垃圾。
很多家長都會說,在一個孩子身上行得通的辦法在另一個孩子身上未必行得通,但是我相信,不管氣質、年齡、性別和個性有多么不同,所有的孩子都希望被尊重,不被懲罰。你可以在不傷害孩子、自己也沒有壓力的情況下養育一個有愛心、體貼又有責任感的孩子。我希望,從現在開始你就可以從你的養育過程中感受到愛、平和和溝通!
如何使用本書
為了避免造成性別歧視,在書中我會隨機地使用“他”或“她”來泛指一個人。本書著重于溝通而不是行為矯正,所以我會在大量你“需要使用的語言”上打引號。
這本書上提供的都是實踐的精華。很多方法都是我親自使用過的,還有一些是我課上的家長提供的對他們實用的妙招。
書的前半部分介紹了在非體罰養育方式下建立親子關系的理論,并且盡可能地提供了所需的背景信息。在本書中,我還簡要介紹了在兒童發展學方面被廣泛接受的一些理論,其中包括約翰·鮑比(John Bowlby)、瑪麗·愛因斯沃斯(Mary Ainsworth)、讓·皮亞杰(Jean Piaget)、愛利克·埃里克森(Erik Erikson)、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戴克斯(Rudolph Dreikers)、阿諾德·格塞爾(Arnold Gesell)、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Maslow)、吉諾特(Haim Ginott)、托馬斯·戈登(Thomas Gordon)的經典著作。
還有一些育兒的理念來自于當代作家,包括瑪麗·西迪·柯爾辛卡(Mary Sheedy
Kurcinka)、芭芭拉·柯洛羅梭(Barbara Coloroso)、簡·尼爾森(Jane Nelson)和謝瑞爾·艾爾文(Cheryl Erwin)、派翠西亞·摩根(Patricia Morgan)、阿戴爾·費伯(Adele Faber)和伊萊恩·梅茲立希(Elaine Mazlish)、伊莉莎白·克瑞(Elizabeth Crary)、瓊·伊斯蕾·克拉克(Jean Illsley Clarke)、凱西·林(Kathy Lynn)、安·道格拉斯(Ann Douglas)、薩拉·蘭迪(Sarah Landy)、帕姆·萊文(Pam Levin)、貝里·布拉澤頓(T. Berry Brazelton)、威廉·西爾斯(William Sears)、戈登·諾伊費爾德(Gordon Neufeld)、艾爾菲·科恩(Alfie Kohn)等。
本書有五大重要原則:
●教導而非傷害
●堅持原則,善用你的語言
●尋找行為背后的需要與感受(need or feeling,NOF)
●把管教與憤怒分離
●做子女的榜樣
本書的后半部分是來自成百上千位父母在育兒過程中總結出的實用方法和妙招。如果你決定在管教孩子的過程中不傷害他們或是你們之間的關系,那么這本書就可以幫助你解決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育兒問題。你確實可以在管教孩子的過程不給你或你的孩子帶來任何壓力。你將會養育出誠實、體貼有責任心的孩子,并且你們之間的關系會親密無間!
下一篇:八個關鍵問題決定孩子一生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擁抱孩子永遠最好的管教工具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