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照理說,父母應該是孩子最親密的朋友,但由于當今社會的激烈競爭,父母大都忙于自己的工作,親子相處的時間過于短少,使得親子關系越來越疏遠,甚至父母成為最不了解自己孩子的人。
在教育孩子方面,我們是否也有過這樣的體驗?為了讓孩子學習繪畫、喜歡閱讀、練習寫作等而采用物質獎懲等方法控制孩子。這樣教育孩子開始還有些作用,后來效果就不明顯了,為什么會這樣呢?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物質刺激是外部動機,家長用錢、物等刺激去控制孩子的行為,時間一長,孩子就忘記了自己的內在動機,忽略了做事本身的快樂與意義,把追求外部刺激作為目標,當目標不能滿足需求,做事的興趣也就蕩然無存。
外部動機來自于環境,內部動機則是孩子內心深處的需求,常常表現為一種興趣。如果他自己要做一個優秀的人,有主動學習的需求,那他為此而努力的行為就容易堅持下來。有時我們埋怨孩子是算盤珠子,撥一下,動一下,其實是因為他的內部動機,即興趣和做事的樂趣沒有被激發出來。所以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應該思考如何讓孩子的內部動機得以喚醒。如果抑其所愛而強其所惡,“拉郎配”的惡果必不可免。
當孩子達不到要求時,家長常感到為人父母很失敗,感到自己不好,把對自己的憤怒向外投射,好像都是孩子的錯。這樣的方式,孩子從心里是不服氣的,也就不會接受。他此時感受更多的不是你的期望,而是你的態度、情緒。也許在他看來,你們關注他的成績,就是關注自己的面子。所以家長要尋找合適的方式表達期望,同時,作為父母也應該有能力承受挫敗與失落。一些父母采取的抱怨、指責、訓斥甚至打罵等不良教育方式,嚴重損害了孩子的心靈,導致親子關系的惡化,造成孩子自我心像低下以及人格發育不健全。
當孩子犯錯你能夠這樣對待孩子嗎?
低聲:父母應以低于平常說話的聲音批評孩子,“低而有力”的聲音,會引起孩子的注意,也容易使孩子注意傾聽你說的話。
沉默:孩子一旦做錯了事,總擔心父母會責備他,如果正如他所想的,孩子反而會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對批評和自己所犯的過錯也就不以為然了。相反,如果父母保持沉默,孩子反而會感到“不自在”,進而反省自己的錯誤。
暗示:孩子犯有過失,如果父母能心平氣和地啟發孩子,不直接批評他的過失,孩子會很快明白父母的用意,同時,這樣做也保護了孩子的自尊心。
引導:當孩子惹了麻煩遭到父母的責罵時,往往會把責任推到他人身上,此時回敬他一句“如果你是那個人,你會怎么解釋?”就會使孩子思考:如果自己是別人,該說些什么?這會使大部分孩子發現自己也有過錯,并會促使他反省自己,把所有責任嫁禍他人是錯誤的。
下一篇:孩子學習計劃因血型而異?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法國媽媽育兒經》簡介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