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一歲就認字了,兩歲就可以閱讀了……
身為父母,當你發現自己的孩子在某些方面遠超同齡人時,當然會十分高興。
然而,越早真得越好嗎?
曉莉還沒有到上幼兒園的年紀,卻總是喜歡坐在公園的長椅上聚精會神地翻動手中的圖書。起初,媽媽覺得這孩子大概只是在看看圖畫而已,因為自己可從沒有給她講過書中的故事。但慢慢的,她發現孩子真的是在閱讀!帶著幾分驚訝和得意,媽媽又找出幾本他們確定孩子從沒有見過的書籍來測試,結果發現曉莉真的能夠順利閱讀這些圖書。
同樣的情況一而再,再而三地發生,曉莉的媽媽和爸爸討論半天,開始確定他們的孩子真的與眾不同了。而曉莉的神童稱號也在鄰居中間開始流傳。事實上,曉莉的父母并沒有在閱讀方面對曉莉進行任何特別的訓練,“我們兩個人的工作都很忙,根本沒有時間特意為她做些什么特別的閱讀訓練?!?/p>
在生活中,的確有一些孩子會像曉莉那樣,早早的就表現出在某方面的天分。通常,父母們會非常樂于見到自己的孩子在一些方面“稍稍”領先于其他孩子,而大多數父母也會愿意為此付出努力,比如購買大量玩具、音像制品、早期讀物。所以,現在越來越多的孩子從很小就開始閱讀、學習說話、學習游泳、學習分辨顏色等等,不一而足。而當看到別人家孩子在某方面很有特長的時候,父母們常常會考慮是否應該督促自己的孩子“奮起直追”。但是,我們果真應該這樣做嗎?
我們的疑惑
在兒童早期教育的領域里,一直存在著這樣的疑問:對孩子成長有利的東西,是否越早提供,就一定越好?
比如兒童畫片,孩子們可以從中學會認識各種簡單家具、小動物、各種顏色。通過上世紀90年代的一組研究數據,我們可以發現:這種簡單的小“玩具”能明顯地加快孩子對身邊物體的認知程度。也正因如此,目前這類寓教于樂的玩具發展迅猛,從傳統畫板到CD、錄像不一而足。
在北美,兒童啟蒙教育錄像帶的出品公司,比如像“Brainy Baby”、“Baby Einstein”,從1995年推出該類產品到現在,已經累計售出了超過百萬張拷貝。市場對此類產品的熱烈反響刺激了出品公司推出更多更好的產品。目前,這類產品被統一冠以“幼兒啟蒙專家”,廠商甚至建議父母從孩子3個月大就開始使用。從廠商主頁上公布的影像資料來看,那些試驗組的小寶寶可以根據展示的身體各部位名稱(文字)準確地在自己的身上指出相應部分,從學術角度上講,這說明這些孩子已經確立了具體(物體)與抽象(文字)的對應關系,也可以說小寶寶已經開始“閱讀”了。
即便有些家長會懷疑那些只是宣傳,但他們還是會擔憂:“要是不買這些東西的話,我的孩子會不會被其他孩子落下?”
我們知道,一部分幼兒在某些方面的發育,比如閱讀,或者說話,要明顯快過同齡人;同樣,也總是有另一部分幼兒在這些方面明顯發育得較慢。此外,在同一個幼兒身上,不同能力的發育速度也不盡相同。就比如前文所提的曉莉,雖然可以非常熟練地閱讀書籍,然而卻一直在為書寫而煩惱;海海兩歲時就能說話,不過直到她五歲時,大家也無法看出這一“天賦”給她帶來何種明確的優勢。
上一頁12下一頁下一篇:親子啟蒙-寶寶早教必修課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電話游戲玩出聰明寶寶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