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關于因材施教,先講一個故事
2011年3月5日《齊魯晚報》刊登了一篇文章,題目是《女子33歲考上研究生畢業因超齡被用人單位拒絕》,下面是我做的內容摘要:
1976年出生的陳麗與千千萬萬的農村孩子一樣,從小堅信知識可以改變命運。村里沒有學校,一直長到10歲,父親才放心她和弟弟去鄰村上學。1995年,陳麗初中畢業時,因成績一直穩居班級第一,老師愿意留她在小學任教。根據當時的制度,任教兩年后若表現優異,即有機會轉為正式教師,陳麗沒有答應。三年后高中畢業,班主任再一次建議陳麗留在鄉鎮教書,陳麗再一次拒絕。在她眼里,考上大學才能有出息。但當年的高考她卻失利了。第二年,陳麗考上了當地電大,又因高額的學費沒去。2000年高考,陳麗考取了一所大專院校。兩年后,她又面臨是否“專升本”的問題。在聽到“大專畢業兩年后可以考研”的信息后,她因家庭貧困選擇了邁出學校大門。之后的兩年,陳麗進入一家書店,一邊打工,一邊為考研作準備。2004年年底,陳麗結婚。此時,她已具有報考研究生的資格,她填報了志愿,過了調劑分數線,卻又因懷孕終止了讀書的念頭。之后4年,她干過個體、學校后勤、保險推銷員等,無一長久。“這樣一晃就到了32歲,”陳麗說,“那些年我的想法就是打工賺錢、撫養孩子。現在和以前的同學說起這些,我怨自己走了彎路,如果當時有人能指導一下,學一門技術什么的,生活也許會好很多。”一天,在跑保險的時候,一位老同學見到她很是驚訝,“你是個‘文人’啊,怎么跑這個?”這讓陳麗心中無限感慨。她開始渴望回到校園,成為一名教師,收入雖不算多,卻可以安穩度日。而此時的學校早已提高了招考門檻,本科生進學校已經頗為困難,不過對于研究生,學校還是亮著綠燈。“只要考上了,回來至少可以當老師,再說進事業單位什么的也沒有問題。”陳麗和丈夫商量。考研成績下來,陳麗超出學校分數線20多分。2009年,陳麗終于走進夢寐以求的大學,攻讀碩士學位。她知道自己的年齡劣勢,加倍努力,提前修學分,在核心期刊發表多篇論文,屢獲獎學金、科研成果獎,終于為自己贏得了提前一年畢業的機會。但計劃最終沒能趕上變化。2010年夏天,陳麗像往常一樣關注事業單位招考信息時,卻發現,當地各事業單位已經將研究生報考年齡降至30歲。“像是一盆兜頭澆下的冷水,從里到外涼了個透。”四處打聽,結果卻是,“政策規定,恐怕極難更改。” “這不公平。”采訪中,陳麗一再對記者說,為什么考的時候不限制年齡,卻在即將畢業時給她設了這道坎。記者最后總結道:“她志存高遠,以33歲‘高齡’考上師范研究生,卻最終因超齡被用人單位拒絕。”
這位陳女士人生道路的選擇,是她自己的事情,事業單位報考年齡的這種規定是否公平,我也不清楚。總之我不想評論陳女士做的是對還是錯,也不想評論社會對她是否公正,我只想把她的經歷作為一個案例,從教育專業角度分析一下陳女士的學習目的取向和對知識的態度,特別是因材施教的問題。愚以為她的例子是比較典型的,這種人很多。
陳女士的學習目的是什么?為了應試,應試,再應試,也就是不斷提高自己的學歷(身份)。提高身份做什么?找一個好工作。什么是好工作 ? 就是“事業單位”。重要的不是干適合我的工作,而是使自己的地位上升到某個層面去,這正是一般人對“知識改變命運”的理解和“志存高遠”的理解。
特別有趣的是陳女士對教師職業的態度。曾經有兩次機會做教師,都被她拒絕了,可是后來她考研究生,還是教育專業。她說:“只要考上了,回來至少可以當老師,再說進事業單位什么的也沒有問題。”究其實,到底她喜歡不喜歡、適合不適合做教師呢?不知道。好像這個問題不在她的考慮范圍之內,不是問題。做教師也行,不做教師也行。可見,研究生學位,對于她來說,確實就是一塊“敲門磚”。
作為個人,陳女士的這種選擇無可厚非,我們無權指責她,可是從整個社會角度說,這卻可能造成很大的資源浪費。人們在受教育的時候,不去了解自我,教育者也不去因材施教,大家都把勁往提高學歷上使,最后勢必使相當比例的人干的工作與興趣相脫離,這肯定會影響工作效果,也會降低本人的幸福指數。據我觀察,有不少教師其實就不適合做教育工作,如果他們在素質教育的環境中長大,能夠對自我有比較清醒的認識,他們完全可以在其他行業中做得更好,生活得更幸福。這無論對社會還是本人,都是好事。反之,在應試教育的氛圍中長大的孩子卻往往直到成年也不知道自己是誰,滿腦子只懂得考啊考,一個臺階一個臺階往上爬,然后稀里糊涂找一個“體面”的工作,毫無激情地上班下班。這不是很多青年人甚至壯年人的生活寫照嗎?應試教育是不管個性的,這和當年的科舉考試區別不大。事實上當年的學子也有很多根本就不適合做官的,可是沒有別的出路,只好大家來擠獨木橋。科舉不知毀壞了多少人才。為什么我們科學技術在近代會落后?因為最聰明的人(不管適合不適合)都去做官了。今天情況已經不同了,人們可選擇的機會多多了,但是如果滿腦子“科舉意識”,他還是會身不由己地去擠獨木橋,只不過此橋比古代稍寬了一點兒而已。
再看陳女士對知識的態度,也很典型。我們從上面的報道一點兒都看不出陳女士對知識本身有何熱愛。她學知識目的很簡單,就是為了考試拿證書。以這樣的態度對待知識,拿到證書以后自然就可以和知識“拜拜”了。所以你會發現,有很多當年考試分數很高的學生,工作以后,除了不得不做的業務進修以外,就很少看書了。中小學教師普遍如此。這正是應試教育的偉大“成果”。讀書如果為的只是應試,無須應試的時候我當然就不讀書了,夠用就行了,他不可能終生學習。只有那些對知識本身有濃厚興趣的人,才能擺脫功利目的,以讀書為樂。而對知識本身的興趣,只有在不強調考試分數的素質教育氛圍中才能養成。經驗告訴我們,真正的創新,差不多都是以知識為樂的人搞出來的。應試教育其實就是目光短淺的功利主義教育,這種教育越深入人心,創新型人才越少,培養出的都是“干活”的人。
以單純提高學歷為目的的學習,并非“志存高遠”,恰恰相反,是目光短淺,其志向既不高,也不遠。造就大批這樣的學生,正是教育的失敗。
下一篇:專家:別迷信智力開發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早期誘發”和“早期”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