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早期誘發”是一種家庭教育模式
我是這樣給“早期誘發”下定義的:
對于小學三年級到初中三年級、年齡在9至15歲的少年兒童,智力發展在中等或者中等以上水平,可以有意識地誘發其產生超常少年所具備的各種個性心理品質(主要包括興趣、注意力、信念、情緒和情感、意志等方面),從而實現以非智力因素促進其智力的快速發展。
所謂“早期”,是指人成長的早期,即定義中所說的9至15歲。為什么起于9歲?因為早期誘發模式是從少年大學生成長實踐中提煉出來的,少年班里有9歲開始自學中學課程的例子。還能否再早?無實例,不好回答。
為什么止于15歲?因為超過15歲就進入青年期了,就不是“早期”了,就不是誘發的研究對象了(圖1)。
所謂“誘發”,是早期誘發模式的核心,是早期誘發模式作為一種教育模式所采取的方法。它不是灌輸,也不是命令,而是“誘”,通過誘導讓教育對象自己產生“發”的效果。
強調誘發是基于這樣的一個認識:少年大學生之所以比一般同年齡的孩子聰明一些,是因為他們具有一系列優秀的個性心理品質。而這些個性心理品質,其他智力一般的孩子(以下簡稱常態兒童)也是具有的,只不過是一時隱蔽著,沒有得到開發,沒有發揮作用,因而智力發展一般化。如果我們想辦法把這些隱蔽著的個性心理品質誘導出來,能讓它發揮作用,那就能推動孩子快速發展。這是“誘發”的另一層含義。
這是根據早期誘發對象的年齡特征提出來的方法。因為處在9至15歲的孩子,自我意識已經很強,逆反心理很大,靠灌輸、命令等強制手段已經難以達到教育的效果。只有通過激發孩子內心的動力,讓其自己做出我們所需要的行為,達到教育的目的。
所謂“有意識”,就是在適當的時機,按誘發者的意向進行主動的安排。早期誘發行為,不是自發的、盲目的、不控制的、放任自流的,而是家長自覺、主動安排的有意識行為。
所謂“非智力因素”,是指孩子的興趣、注意、信念、情緒和情感、意志等各種個性心理品質。這些因素是促進孩子快速發展的根本動力,只不過需要家長把它誘發出來。就是說,早期誘發模式教育孩子,不是讓孩子從無到有產生什么新的能力,而是誘發出孩子本來就有的。
所謂“快速發展”,是相對的,是相對于孩子的過去有了比較大的、明顯的進步。不能說只有考上重點大學、只有成為少年大學生才叫誘發成功。
早期誘發的目的和內容,不只是向少兒灌輸具體的知識,也不只是幫助他們記憶具體的知識,這些方面自然很重要,但是早期誘發更加強調進行興趣、注意力、信念、情緒和情感、意志等心理素質的訓練和提高。可見,早期誘發是從人才必備的素質的整體上來進行的。
“早期誘發”和“早期教育”有異有同。
在教育對象方面,早期誘發的對象,是小學高年級學生和初中生;早期教育的對象,主要是學前期兒童。
在教育內容方面,早期誘發是通過“誘”,使本來沒有顯露、沒有產生作用的心理品質等非智力因素顯露出來,發揮作用。因此,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同時進行。早期教育比較多的是強調“三四歲識字,四五歲閱讀”,比較注重知識的獲取,雖然也強調進行一些心理素質的訓練,但是由于孩子小,心理發展還不夠成熟,訓練的內容比較少。
從工作進行的方式上說,早期誘發和早期教育都強調采用啟發式、誘導式,調動孩子的內在因素。在早期教育中,如果孩子不接受教育,強制的方法往往也可以奏效;在早期誘發中則不同,誘發活動不見效果,不能采取強制方法,因為這個時期的孩子已經有了強烈的自我意識,采取強制方法,不僅肯定不會見效果,由于孩子的逆反心理,還會把問題搞得更壞,嚴重破壞親子關系,使下一步的家庭教育更加困難。
早期誘發,是少年班研究成果,也讓我的孩子考上了少年班
早期誘發可信嗎?有些家長有疑問。我在這里說:“早期誘發,可信!”
不是因為這個模式是我提出來的。我有以下四個理由:
(1)早期誘發的事實依據:來自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研究的成果
我在本書的“序”里曾經說過:在少年班研究中,我發現:有40%的少年學生出身工人、農民家庭,父母親識字不多,甚至是文盲,因此這些學生沒有接受過良好的早期教育。可是,他們后來都考上了少年班。
這其中的奧妙究竟在哪里?通過我對他們一個一個地進行深入的觀察、調查和研究,結果發現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征:
他們往往是在小學或初中時,遇到了一個好的班主任,或者遇到了一個好的物理老師、數學老師,或者有一個關心他的舅舅、姑姑或叔叔……這些人對他們進行引導,在非智力因素上刺激他們,激發他們的好勝心,激發他們的學習攀比意識,培養他們的自覺性,從而誘發出少年大學生具備的那些優秀心理素質,使他們獲得快速發展,考進了少年班。
也就是說,他們是通過誘發孩子的非智力因素來促進孩子智力因素的發展,最終考進少年班的。少年班大學生中這種實例比比皆是:
魯勇,現在執教于美國芝加哥大學醫學院。當年,他報考少年班時,曾兩次名落孫山。他不是神童,并沒有一考就中,是“毅力”幫助了他,他第三次才被錄取。
程新,一位女同學,進少年班時15歲。初中二年級那年,她第一次見到少年班招生數學考試卷,試著去做,結果只做對了一半題,并不是聰明無比。但是,她不服氣,她不信女同學真的比男同學笨,是“志氣”幫助她在高中一年級時考進了少年班。
黃茂芳,原名叫黃茂財。父母都是文盲,從小就調皮搗蛋,在小伙伴中是有名的“三軍司令”。后來父母給他改成女孩的名字“茂芳”,希望他性子會變得溫和一些。可是他性格還是老樣子,常被老師留下來寫“檢查”,是遠近有名的“打架王”。從小學到中學,前面六位班主任都對他沒有辦法,到初二時遇到第七位班主任卻很有方法,在這位班主任老師的幫助下,他初中畢業時就考進了少年班。
施展,在他11歲上小學五年級時,參加中考。雖然鎮海一中根據他數學考了100分破格錄取了他,可是,物理只有5分,化學得了0分。可見,他也不是神童。但是,兩年后,他13歲高中畢業時考進了中國科技大學數學系,28歲成了法國巴黎居里大學數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王鐵軍,在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獲得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后,就職于美國Citadel Investment Group。可是,他當年進入高一后,各門功課成績曾迅速下滑,有的只有六十幾分。后來,是在爸爸媽媽的幫助下,他迅速改變現狀,才考進少年班的。
楊丹洲,現在是美國亞立桑那大學藥學院的教授。當年,由于隨父母工作調動,輾轉于哈爾濱、揚州、長沙等地,多次搬遷,多次轉學,學習成績不太好。三年級時,一次算術接力賽中,竟將“6×7”寫成等于“48”,遭到班上同學的笑話。恰恰是這一刺激,激發了她的好勝心,她開始自學。后來考進少年班。
曹輝寧,小時候不聰明,被爸爸媽媽稱作“小笨蛋”,自認比哥哥笨。鄰居也說他反應遲鈍。可是,舅舅對他說:“哥哥每天晚上看書1個小時,你每天晚上看書3個小時,就算哥哥比你聰明1倍,你也可以超過他。”正是這筆似是而非的時間賬,誘發了小輝寧的自信心,樹立起超過哥哥的目標。結果,在舅舅的幫助下,13歲考進少年班,實現了超過哥哥的目標。
這一個個鮮活的例子充分表明,這些本來成績中等的孩子,之所以后來能超常發揮,進入少年班,就是因為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經歷:受過某種“刺激”,激發了他們的優秀心理品質,是以非智力因素促進智力因素獲得發展。
所以,他們的表現就是早期誘發模式賴以存在的事實依據。
(2)早期誘發的理論依據:符合教育學、心理學的客觀規律
我們從理論上來分析在少年班里觀察到的現象。
本書在“序”中就提到:在少年班里,60%左右的學生出身于中小學教師、醫生等中小知識分子家庭,他們都具有良好的早期教育,心理素質等非智力因素在早期得到比較好的訓練,具備了一系列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廣泛濃厚的興趣品質、專一強烈的注意品質、高度的自覺性品質、隨遇而安的情緒調控品質、鍥而不舍的意志品質等。這是少年大學生成功的根本因素,是這些非智力因素促進了智力因素的快速發展,所以他們比同年齡的孩子要聰明一些(圖2)。
我們再看圖2的下半部分。另外那40%的少年大學生,出身于工人、農民家庭,父母親識字不多,文化程度低,甚至是文盲,因此他們沒有接受過良好的早期教育,錯過了早期教育的關鍵期。
圖2所顯示的兩種不同的發展途徑,卻得到了相同結果,其原因是他們獲得了相同的、優秀的非智力因素,所以都獲得快速發展。那60%的孩子,他們優秀的非智力因素是早期教育時期培養的;這40%的孩子,他們優秀的非智力因素來自早期誘發的結果。
這引起我的思考:如果這個早期誘發的結論是正確的,那么只要讓其他孩子也能夠具備少年大學生這些優秀的個性心理品質,那其他孩子也應該能夠獲得比較快的發展。我把這個設想叫作家庭教育的“早期誘發模式”。
我綜合了這兩個方面的實踐情況,提出家庭教育的“早期誘發”模式:對于錯過嬰幼兒早期教育的孩子,還有一個高速發展時期,那就是在9到15歲之間,通過早期誘發孩子的心理品質,讓這些優秀的心理品質等非智力因素對孩子的行為產生作用,他們就可能相對于自己的過去更快速地發展。
其實,心理學研究也表明:在教育實踐中,就智力抓智力,智力往往上不去。當注意到非智力因素在智力發展中的作用和影響時,讓非智力因素促進智力因素的發展,智力會得到很快的發展。這已經是心理學界、教育界的共識了。
因此,早期誘發把誘發的內容,直截了當地指向非智力因素,并且堅信只要能把這些非智力因素按照需要誘發出來,就可以促進智力的發展。
著名學者于光遠同志早在1978年少年班剛剛創辦時就指出:“不要看不起小孩子,我認為人的智力發展所能達到的可能性,遠比已經達到的要高得多。”他說,如果“在生理上保養得好,在心理上又教育得法”,許多小孩都有可能達到少年大學生那樣的智力水平。
可見,每個孩子都可能得到較快的發展,而要變這種“可能”為現實,關鍵就是“生理上保養得好,心理上教育得法”。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的查子秀同志曾撰文指出:“超常兒童不是天生的。雖然這些兒童自然素質比較優異,但優異的自然素質只提供發展為超常兒童的可能性,只有在適當的教育和環境影響下,這種可能性才會轉化為現實。”因此,超常兒童是可以有意識培養的。
可見,“早期誘發”的本質,就是回答“心理上怎樣教育得法”的問題。
(3)早期誘發的提出者是少年班創建時的直接參與者
(4)早期誘發的提出者在自己的家庭教育中驗證了早期誘發
當我總結出這一模式之后,我進一步問自己:如果我這個早期誘發的結論是正確的,我只要讓其他孩子也能夠具備這些優秀的個性心理品質,那其他孩子也應該能夠獲得比較快的發展。
從邏輯推理的角度看,一般的孩子也應該具有這些心理素質,只不過一時還隱蔽著,沒有起作用,因而智力發展中等。如果我們設法將這些隱蔽著的良好心理品質誘發出來,讓它們發揮作用,那么一般的孩子就應該能夠得到快速發展。
這個結論是不是正確呢?能夠復制嗎?是可操作的嗎?
就在我思考這個結論正確與否的時候,我突然眼前一亮,我的兩個孩子正好進入少年大學生快速成長的年齡段:老大是兒子,叫司衛東,1970年10月出生,當時11歲,在初中一年級;老二是女兒,叫司曉春,1973年12月生,當時8歲,在小學四年級。何不在他們身上試一試我的這個設想呢?
我的兒子司衛東在童稚時期,并沒有顯得特別聰穎,直到兩歲多才開始說話,一家人曾經擔心他是個啞巴。即使后來學會了講話,講得也并不流利,有些詞還常常說顛倒了。比如,“吃飯”,他總是講“飯吃”;“開門”,他總要說“門開”。思考問題反應也比較慢。有一次,外婆來了,他急急忙忙跑去喊媽媽,跑了一段路,見到媽媽,還想不起怎樣稱呼外婆,只好說:“媽媽,媽媽的媽媽來了,媽媽的媽媽叫我來喊你。”
由于當時成天搞政治運動,加上他妹妹也出生了,所以我只好把他送到鄉下他爺爺奶奶那里去。爺爺奶奶視他如寶貝,寵得不得了,爸爸媽媽又不在身邊,更是無法對他進行早期教育了。后來,他從鄉下轉學到中國科技大學附屬小學讀書,在鄉下已是小學四年級,在中國科技大學附小插班三年級。結果,學期結束時,只得了個第24名。雖然他很努力,成績也有所上升,但直到初一,還一直在班上十幾名徘徊。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我對他也沒有什么奢望,只盼他能考上某個大學或大專,將來有個糊口的職業也就算盡了為父之責了。
既然要驗證早期誘發模式的正確性,我就把在少年班研究中總結出來的方法用到兒子的教育上吧。
讓我非常高興的是,我的實驗在兒子身上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從小學六年級到初中二年級上學期,兒子的成績排名從數年徘徊不前的狀態,一躍成為全班第三名。此后,從初二到高二,一直保持在班級中的前五名。在他中學的最后一學期,即高二下學期,既要準備高考報考少年班,又要準備高二期末考試的情況下,仍奪得了全班第一名。進少年班后,在強手如林的情況下,他的成績穩步上升,六個學期有五個學期獲得二等或三等人民獎學金,最后一個學期獲得“中國科技大學張宗植獎學金”,以第一名的成績在材料物理專業畢業,保送到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讀碩博連讀研究生。獲得博士學位后赴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物理系做博士后研究,現在是美國布魯海汶國家實驗室物理系的研究員。
女兒司曉春于1991年也考進中國科技大學無線電系,后在美國紐約州羅徹斯特大學獲計算機碩士學位,現在是美國某企業的高級程序員。
可見,早期誘發模式在我的家庭教育實踐中獲得了令人滿意的成果。這一成果以一個真實的家庭教育案例,證明少年班研究的結論是正確的、是可操作的。它充分說明,錯過早期教育時機的孩子,還有一次快速發展的機會,那就是在12歲前后,通過實施早期誘發的方法,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質等非智力因素,可以實現孩子的快速發展。
下一篇:我國古代因材施教思想的缺陷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早期法則之放松法則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