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一次乘高鐵,我看到有一對祖孫拿著一張字單,二人反復大聲地背:桌子、面包、玫瑰、鞋子……車過新竹后,實在受不了了,就很客氣地請教他們背這些是為什么。原來這是記憶補習班的功課,說多練習可以增加記憶。我聽了大吃一驚,因為這樣做并不能增加記憶力,反而使孩子討厭記憶。
實驗證明,要進入長期記憶一定要用“有意義”作媒介,新知識要和舊知識掛上鉤才能儲存起來。不懂意義的死背書也是一樣,除非不斷地復習,不然很快就會忘掉。大腦不會浪費它的寶貴資源去記不知道用在什么地方的東西,就像公寓空間有限,一個東西如果沒有眼前的用途,我們會送去資源回收,下次用時再買。
從神經學的觀點,孩子出生時,掌管記憶的海馬回尚未成熟,通常要到三四歲,這個皮質下的組織才成熟。因此,我們對自己親身經驗的記憶大約只能回溯到幼兒園的時候,再往前就記不得了(請注意,這里所講的記憶是自己親身的體驗,而不是大人講給我們的小時候發生的事)。因此弗洛伊德把它稱為“童年的失憶癥”,但是最近這個說法受到了挑戰。
實驗者發現,出生25天的小老鼠,如果在黑色籠子里接受15次不可逃避的電擊,每次2秒,然后再放到白色籠子里5分鐘,小老鼠很快就會記住:黑色籠子是危險的,白色籠子是安全的。
在完成以上恐懼制約之后,第一組老鼠在第7天、第14天、第21天再接受一次電擊,然后到第28天時測試它們是否記得前面學過的東西;第二組則是中間沒有接受任何電擊,只在第28天接受測驗;第三組則是從未接受恐懼制約,但是每個禮拜都放在黑色籠子里電擊一次,然后到第28天時接受測驗。測驗時小老鼠被放到黑色籠子里,但是通往白色(安全)籠子的門是開的。
實驗者觀察在一個小時中,老鼠停留在白色籠子的時間有多長(黑色是老鼠的偏好,老鼠是夜間動物,喜歡陰暗,不喜歡光亮,所以本能應喜歡黑色籠子),結果第一組的老鼠花最多的時間停留在白色籠子里(說明它記得白色籠子是沒電擊的),而其他兩組則停留在黑色籠子。所以這個實驗表示,如果沒有提醒(再次電擊),老鼠在一個月內就忘記了恐懼制約,但是如果不停提醒的話,這個記憶可以保持一個月。后來的實驗把這個方式應用到兩個月大的嬰兒身上,訓練嬰兒去踢腿,腿上有條緞帶可以帶動搖籃上的走馬燈轉動。結果發現只要定期提醒,早期的經驗可以保持一段時間,挑戰了過去認為的嬰兒期記憶不能保存的說法。
上述這個實驗說明,沒有意義的東西只有透過不斷提醒才能保存在記憶中,若不再用,便被遺忘了。
記憶不是訓練出來的,是激發興趣才能得到的。有個朋友相信了電臺的廣告,說只要兩分鐘就可以把“念奴嬌”背會,便花了三萬元去替她兒子報名,希望能增加孩子的記憶力。結果大失所望,孩子的記憶照舊,三萬元卻飛了。
要增加記憶力,必須從大腦處理信息的基本功夫做起。記憶分登錄、儲存、提取三個層面。一般都是在登錄上下功夫,只有信息清楚地進來,將來才有機會正確提取。那么,怎么樣才可以使登錄清楚呢?
研究發現,一個信息是熟悉的,跟別的織成網、連成線的信息有關系,這個信息便容易提取。就好像轉學進入一個新環境,如果班上有同學是過去認得的,那么經由他介紹,你會很快打入小圈圈中。所以看多了、熟悉了,自然就記得了。記憶是個熟悉度。另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理解,我們記不住我們不理解的東西。
坊間有很多一萬個或十萬個為什么之類的書,賣得很好,但是我卻看不下去。一個“事實”要對孩子有意義,必須先把它消化,找到它和別的事實之間的關系,在原有的知識架構中把它定位。也就是說,新資訊和舊有的知識體系掛上鉤后,新資訊就會變成原有體系的一部分,這時這個知識才是他的,他的知識面才會擴大,才能融會貫通達到教育的目的。
下一篇:4竅門巧教寶寶學漢字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早期切忌盲目“智力開發”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