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臺大兒童心理衛生中心里面懸掛了一個圖表,它是用來說明小孩子成長過程的,根據上面的說明,嬰兒剛出生時,大腦容量大約400克,由0歲到1歲是800克,1歲到6歲是1200克,6歲到老死是1400克。換句話說,小孩子的大腦在1歲到6歲這個階段,成熟度已經接近大人的80%。然而一般人的觀念卻還一直停留在“小孩子不懂事”,這是多么愚蠢的觀念!
很多朋友問我:“老王!王乃慶你是怎么教出來的?”我總是告訴他們:“王乃慶不是我教出來的,我只是順著他的天賦,讓他自由發展而已?!?/p>
所以,今天我想談的教養觀念,絕不是“如何教養智力超常的孩子”,甚至也不是“什么是正確的教養觀念”,因為我覺得我可能還不夠資格談這些問題,我只是希望根據我的實際體驗,告訴天下父母一些觀念,這些觀念如果有了偏差,在教養方式上就會出毛病。
舉個實際的例子來說,一般父母常對小孩說:“這個東西小孩子不能玩。”“這個問題小孩子不懂不要亂問!”純粹以大人的主觀想法來決定小孩的能力,并且以此限定小孩的言行范圍。所以,“小孩不懂事”這個錯誤觀念是罪魁禍首。
其實根據今天的研究,1歲到6歲的兒童大腦的成長已經接近成人,所以很多教育專家都非常重視學齡前的教育,主張盡早教育孩子。不過這時候教育孩子的目的,并不是要他學會,所以千萬不可逼迫他學,也不要給他任何課程,更不要給他任何范圍,而只是讓他去接觸,讓他留下一個印象,培養他的興趣,他能接受多少算多少,能吸收多少是多少。我認為這是教育學齡前兒童的一種啟智方法,對孩子應該是有幫助的。
很早以前我曾經看過《聯合報》的一篇報道,說紐約有一個我們政大畢業的女學生,以前讀書的時候也是個才女,她很有一套。她大約從小孩3個月——正確時間我記不太清楚了——開始就教女兒數字,同時讓她聽很多古典音樂。目的不是讓小孩學習,只是讓她去接受這些事物,因為她認為人的大腦吸收力很強,成長也很快速,如果停頓不學,只管吃飯睡覺,則是一種腦力的浪費。
所以,對于小孩我們必須更正“小孩不懂,等他長大了就會知道”的錯誤觀念,而應常給他充分的支持,為他提供學習的對象、學習的環境,使他對學習產生興趣。
我常常強調一個觀念:小孩從母體出來不久就已經有情緒的表現了。不相信的話我們可以做個實驗,無論多小的小孩,如果你時常去看他,一看到他就對他笑,給他一點東西,久而久之,他只要一看到你,就自然而然地會笑起來。相反的,如果你每次看到他,就表現出一副很兇的樣子,甚至擰他一把,擺出很不喜歡他的臉色,過不了幾次,小孩一定拒絕讓你抱、讓你哄,甚至一看到你就哭了。
為什么?因為他已經有了喜、怒、哀、樂,只是因為他沒有讀書,不懂得使用字匯,無法用語言表達而已。他雖然無法用言語,卻會用行動來表達,他的行動已經證明小孩的確有情緒的表現。我們怎能忽略孩子的智慧,認為他什么都不懂呢!
就拿王乃慶來說,他9個月大的時候,我們帶他到百貨公司去,面對各式各樣的玩具,他絲毫不感興趣,可是突然間他發現了一件他感興趣的東西,馬上就抱著不放,我們曾試著用其他的東西和他交換,他就是不肯,誰說沒有情緒的表現呢!
下一篇:誰拿走了孩子們的想象力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拼圖能發展寶寶的觀察力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