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有原則有條件的愛”——愛不應該被交換
愛是需要原則的,但卻要毫無保留。有原則的愛,是我們在對待孩子的時候要尊重他的意愿,但這并不代表他可以隨意弄亂房間、得到任何玩具。明知不可行還要縱容孩子,是沒有原則的愛。
在有原則的前提下,一旦父母的愛還摻加了條件,這份愛就會傷害到孩子。上文中大衛的母親就做得非常好,但泥泥的媽媽就犯了“有條件”的錯誤,她肯定愛自己的孩子,但是卻在自己都沒有發覺的情況下往這份愛里加入了條件。當孩子是個讓她“引以為榮的乖孩子”時,她非常開心,一旦孩子有了“調皮”的行為,這個媽媽就不開心了。無形之中,媽媽就做出了讓孩子拿某種“成果”來交換她的愛的行為,一旦孩子沒有達到她的要求,她的愛便打了折扣。當孩子進步的時候,或者達到了預期的目標時,父母就覺得自己付出的“愛”值得,但當孩子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時,父母就會因為“愛”沒有得到回報而難過或削弱愛的傳達。愛不是一件可以交換的商品,如果你總抱著“我對孩子付出的愛能有多少回報”這樣的心態,那根本就不是愛孩子,而是愛自己。而且更糟的是,你將失去孩子對你的愛和尊敬。
愛孩子,就必須無條件,把孩子當作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來對待,當作你手心里的寶貝來珍愛。
父母的愛,為什么有條件?
把愛當作獎品
“你今天寫完這些字就可以多吃幾塊糖”,“你自己吃完飯我就允許你下午出去玩”……當孩子乖乖完成你的要求,表現得令你滿意的時候,除了滿足孩子的要求,你還會特別關心孩子,夸獎他、贊美他。但是孩子不是每次都能達到你的要求,而當孩子不能達到要求的時候,父母的愛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呵斥孩子、冷落孩子甚至懲罰孩子。因失去關愛而感到惶恐的孩子,非常迫切地想挽回父母的愛,為了讓父母和以前一樣愛自己,引起父母的注意,孩子可能極力達到父母的要求,也可能采用另一種極端的方式,如父母眼里的頑劣行為。
頑劣的孩子常常讓家長大傷腦筋,可是頑劣的行為里面卻隱藏了一種迫切的呼喚:渴望得到你的愛。他們這樣做,不是和你搗蛋,而是想喚回你的愛,只是用錯了方法而已。而導致孩子這樣做的原因,就是家長就是父母把對孩子的愛當成了一種獎品。
我們愛的是孩子,而不是愛孩子的行為和成就。更不是為了得到孩子的這些成就,而把愛作為獎品頒發給孩子。因此,不要讓孩子拿任何東西來交換你的愛。
把愛當作砝碼
很多教育家都說:教育孩子是一門藝術。但為了學習、為了作業,不知道多少父母隨便以“不要你了”、“你不是我們的孩子”來對待不諳世事的孩子。隨意把親子之情和對孩子的懲罰聯系起來,認為這樣可以震住孩子,但是你想過沒有,這多傷孩子的心。家長實在不該威脅孩子,把愛當作交換的條件,哪怕這種方式是為了鞭策孩子上進,也不可取。因為有條件的愛,給孩子帶來的傷害遠遠大于幸福。
父母很清楚,孩子需要自己的愛,依賴自己的愛,于是他們把愛當成一種手段,以此讓孩子達成他們的某些愿望。父母總是告訴孩子:“你要……媽媽才會愛你。”“你要是不……媽媽就不愛你了。”根據孩子“成就”的大小來決定自己愛的程度,讓孩子覺得,他必須達到父母的要求,才會有價值,當愛成了“威脅”孩子的手段時,這樣的愛還是愛嗎?
在孩子成長的時候,很多家長給孩子的愛是有條件的:聽話才愛你,乖乖學習才愛你……父母有否想過,這樣的愛是不是太過功利?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樣做與其說是愛孩子,不如說家長是在愛自己。
你的孩子也許不夠聰明,也可能會有許多缺點,但你絕不能因此就不愛孩子。多包容孩子,多關心孩子,他才會健康成長,孩子的自信,來自父母無條件的愛。
附加條件的愛,傷了孩子
心理學的實驗證實,孩子都非常在意父母的愛,所以用“愛”作為威脅孩子的武器的確非常有效,但代價卻很慘重,對孩子人格的發展更是莫大的傷害。戰國時期的蘇秦,在不得志、落魄潦倒的時候,連親生的父母都不理他,而當他平步青云、身佩六國相印衣錦還鄉的時候,父母卻到郊外三十里外迎接他,蘇秦傷心地說出了“貧窮則父母不子”的話。可見,有條件的愛,是一種莫大的傷害。
讓孩子感到不安全:孩子需要我們的愛才能健康成長,對一個安全感正在建構中的孩子來說,失去父母愛的保護,會讓他們產生非常大的心理恐懼。盡管我們愛孩子,卻不能保證孩子一定有被愛的感覺,覺察不到我們的愛時,他會缺乏安全感,如果我們覺得不能很好地和孩子溝通,可能是我們愛的表達不合適,或者孩子認為父母的愛是有條件的。當愛被當作控制孩子的工具時,孩子會逐漸對父母的愛產生懷疑,疑惑你是不是真的愛他,心理安全感和幸福感便無法順利的構建并被鞏固。因此不要總是評價孩子,再用愛作為獎賞,每個孩子生來都應該被愛,而且值得愛。沒有任何附加條件時,愛才是純粹的愛。
產生焦慮,自我懷疑:愛的付出和接受都應該是無條件的,如果孩子不得不努力爭取被愛的資格,不得不謹慎地衡量表達愛的方式,他會變得焦慮,并對自己的價值產生懷疑。然后,爭取愛的孩子,會用各種各樣的方式得到父母的愛,而一旦他不能證明自己、取悅家長,他就會覺得自己沒價值。孩子會強烈地渴望得到被愛的資格、滿足被愛的條件,這就會讓孩子的情緒受到極大的困擾。
功利心強:父母不要總是說,你干了什么,我就會怎么樣對待你,這樣附加了各種條件的愛意,會把孩子教成一個功利心極強或者物欲的孩子,他們因為想要得到什么,而努力去獲取父母的愛,而不是他們本來就想這么做,只是為了達到目的。同時,一旦“愛是有條件的”的信息在孩子的潛意識里生根,那么他也會理所當然地這樣要求別人。
喪失自我:有條件的愛,讓孩子得到無數錯誤的信息。覺得自己做的事情都是為了得到別人的愛;成為別人要求的樣子,才能得到愛。于是孩子就會產生錯誤的觀念,認為自己做事情就是為了得到別人的認可,讓孩子漸漸沒有了自信,為了得到別人的“愛”、夸獎而活,沒有了自我。
下一篇:幼兒安全:校園安全篇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什么是真愛:生活現場2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