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母親的陪伴利于孩子建立最初健康的依戀
心理學分析成人早年生活時發現,缺乏母親擁抱的孩子成年后人際交往能力相對弱一些,尤其容易出現親密無能,無法與相愛的人建立深度的親密感。半歲的嬰兒已經有主動發展與人親密的能力了,他的凝視、轉頭、微笑具有很好的定位與選擇性,這也是母親越來越迷戀孩子的原因。
人的感情需要互動與分享,如果嬰兒有了與母親共情的能力,雙方的依戀會同步加深。嬰兒幼小時如果可以與母親建立深度依戀,成年后與別人也易于建立深厚的感情。犯罪心理學研究認為,與母親有成熟依戀的人,成年后肢體犯罪率明顯下降,原因是依戀可促進人的共情能力,有良好共情的人看到別人痛苦自己會難受,當他沖動地想傷害別人的時候內心充滿著被傷害感,這會阻止他真的去傷害他人。
3個月以后,媽媽可以短暫地離開孩子了,你看現在的產假都放到98天了,代表3個月后孩子與母親的共生狀態結束。心理學建議3個月前媽媽不要離開孩子,不要一生下來就交給別人帶。有的母親生下孩子,好像卸掉了包袱,把孩子交給親人,忙著參與因懷孕生育而失去的社交或者工作,這是不可取的。
孩子3歲以前由別人帶大,跟母親會有一種隔離感,與母親不親,跟帶他的人會更親。西方人不請月嫂,新生兒護理由國家埋單,護理師會定期去家里指導母親養育孩子。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在一次“六一”兒童節講話時說,如果我今天生有一個小孩,我會放棄首相的職位回家帶孩子,孩子需要母親,比國家需要首相還重要。
最佳的母嬰關系應該是母親陪伴孩子到3歲,再重返社會工作。月嫂、育兒嫂只是輔助母親,不能替代母親。跟孩子睡、陪孩子玩、撫觸孩子是需要母親親力親為的事情。
如果一個國家的母親們把工作、前途、金錢、娛樂看得比陪伴孩子重要,這個國家是沒有前途的。當然,這需要國家有專門的支助母親的政策。
現在全社會都在關心留守兒童與打工者的生存問題,很多農村的年輕母親孩子還沒有睜開眼就離開孩子到城市里掙錢,或者陪伴老公,這應該是最嚴重的社會問題。
說一件我家里的事,我二哥到加拿大讀書,開始是比較文學的碩士,后來轉為計算機碩士,畢業的時候已經40歲了。他與他的近10位中國同學同時向加拿大的北電網絡(Nortel Networks)投遞工作申請,最終只有他獲得了工作。朋友們都想不通,這些同學年輕有為,很多本身就是從事過IT工作的人才,但都被拒絕了。二哥誠惶誠恐地工作了半年后問他的老板:“為什么是我?”老板的回答是:“因為你最需要這份工作。”二哥去加拿大后太太為他生了兩個孩子,一直享受國家的津貼。老板說:“如果你有工作,就可以體面地養育你的孩子,國家給你的津貼也會轉給另外需要的家庭。”這是企業的社會責任感的體現,也是社會對養育子女的父母高度尊重并無條件提供幫助的體現。
只要有孩子不能健康富足地成長,未來社會就不能有真正的幸福和諧,這應該是社會的一種共識。心理學家堅信母親在兒童幼年期的陪伴是至關重要的,指導母親正確地養育孩子是國家的責任。社會心理學認為,社會現實影響孩子成年后的社會行為與社會情感,母親的陪伴影響孩子內心的心理與情感結構,影響孩子成年后在人際環境中的行為與感受,這兩者都是重要的。如果一個國家把養育孩子的責任完全拋給母親,拋給家庭,孩子長大后卻要求他對國家負責,這是不公平的,也是不可能的。一個國家只有全權地對孩子的養育與成長負起責任來,才可能培養出愿意為國家盡責的人。
下一篇:解讀幼兒的7種不聽話行為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別勉強孩子當眾表演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