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對爸爸媽媽來說,孩子打人、被打總是令人頭痛的事情之一。經常打人的孩子,爸爸媽媽每次接到投訴都恨不得受傷的是自家孩子。經常挨打的孩子,爸爸媽媽則恨不得握著孩子的小手打回去,一次把對方打怕了,免得再受這種窩囊氣。不過,我們更常看到的情景是,爸爸媽媽這邊還在糾結呢,孩子們早淚痕未干就又滾成一堆,玩得熱火朝天了。
事實上,對孩子來說,打人是有著另一番意義的。如果我們去問那些打人的孩子:“你最喜歡的小朋友是誰呀?”他往往回答:“×××”。而這個×××恰好就是經常挨他打的孩子。有句俗語叫:“打是親,罵是愛。”用在戀人身上很貼切,用在孩子身上一樣很貼切。如果我們回顧一下孩子成長的經歷就會發現,在他們幾個月的時候,只要見到他喜愛的玩具,他的第一反應一定是用手去拍打,或者抓起來扔,扔了撿,撿了扔……這是他探索的一種方式。他們最初與小伙伴交往的方式,與他對待玩具的方式異曲同工,都源于愛。當然,除了愛,他這種行為帶來的不同反應還是激發他探索熱情的動力之一。每當他抓或者打了小伙伴之后,小伙伴會哭,會大聲喊叫,會打回來,旁邊的大人還會有一些跟平常不一樣的表現……所有這一切都與他的行為相關,他樂得繼續去探索,一再檢驗這種因果關系。如果家長引導得當,孩子就會習得更恰當的方式,如果家長引導無方,就會強化孩子的這種行為。對低齡的孩子來說,這是很常見的一種行為。
某日,全日班孩子自由活動時間,我拍了一段視頻放會所的微博上。3個小男孩在斗狠。子敖對笑笑說:“我要把你扔到窗戶外?!毙πt一邊比畫著扔的手勢,一邊說:“我要把桃子扔到房子頂上去?!卑职謰寢寕兛吹竭@段視頻,都覺得很搞笑,回家便跟孩子聊起這段。當笑笑爸爸媽媽問笑笑為什么要把桃子扔到房頂上時,笑笑開心地回答:“因為我喜歡桃子呀!”要扔笑笑到窗外的是子敖,笑笑卻要扔沒招他惹他的小姑娘桃子,這不是很奇怪嗎?如果不了解孩子的這種心理,我們永遠也理解不了他們的這種邏輯。甚至有時容易誤會了孩子的好意,或強化了孩子的攻擊行為。
對于語言能力和理解能力都還比較差的孩子,我們最需要做的事情是及時控制住孩子伸出去的小手,從正面引導他:“你喜歡×××,那就抱抱他/親親他/跟他握握手/對他敬個禮/拿玩具和他一起玩兒/輕輕地摸摸他/和他手拉手去……”只有這樣,孩子才明白什么樣的方式才是更容易被人接受的方式??上覀兇蠖鄶档陌职謰寢層龅竭@樣的情景,第一反應就是嚴肅地呵斥孩子:“不許打人!”這一個標簽貼下來,孩子明白了打人的概念,并且,他這個行為一出現,爸爸媽媽就很緊張,那表情、夸張的動作可是平時看不到的,多有趣多稀罕呀!經驗就會告訴他,這是吸引爸爸媽媽關注、引發他們那種特殊反應的好方式。于是,不斷去嘗試就成了孩子的一大樂趣。當然,嘗試到一定的階段,他會發現,爸爸媽媽竟然為這個事情真的生氣了,又是打手,又是虎著臉兇他,他就更困惑了:既然爸爸媽媽可以打我,那我打別人一定也是對的。雖然爸爸媽媽打我的時候并不舒服,可是我打別人的時候并沒覺得不舒服呢!那就繼續吧!
如果我們很清楚自己的孩子已經有了這樣的互動模式,可以提前暗示他:“×××來了,你們倆握握手/敬個禮/手拉手去滑梯那邊吧!”孩子是很容易被暗示的,如果我們在他還沒動手前,就根據當時的情景,以合適的語言去暗示他,他的潛意識就經由我們的暗示獲得另外一個指令,進而支配他的行為。當然,如果我們時不時驚喜地贊賞他:“喲,我們家寶寶學會跟人握手了!”爸爸媽媽這種驚喜的表述也會強化他這些更符合社會規范的行為模式。
被打的孩子,是不是除了被動挨打,或者躲避,甚至教他打回去,我們就無所作為了呢?當然不是。假定對面來了一個攻擊性很強的孩子,我們很緊張,滿心都是防備,甚至恨不得帶著孩子盡快逃離,但又礙于面子,不得不留下跟對方的家長應酬幾句。那么,正如前文提到過的,孩子天生都是心靈感應大師,對面來的孩子自然就會感受到我們的緊張與戒備,出于本能,他也會緊張與戒備。當然,對于一個習慣了攻擊小伙伴的孩子來說,他試圖自我保護的第一反應就是先下手為強。于是,即便短短一兩分鐘,“戰事”也可能爆發。倘若我們換一種方式應對這個富有攻擊性的孩子,情形就完全不一樣了。
“是×××來了呀!我們家小苗可想跟你玩了。你看,小苗還會向好朋友敬禮呢!”這一句話,把兩個孩子都帶動起來,小苗果然會顯示他敬禮的本領,對方在這樣一個充滿友愛的氛圍里,警惕性放松,自然就會模仿小苗。這樣一來,“警報”自然就解除了。
又或者,我們了解到對方有什么樣的本領,不妨先夸夸他:“聽說你會跳迪斯科呢!我覺得迪斯科可不那么好跳哦!我和小苗可想學了。你能當我們的小老師,教教我們嗎?”當我們以如此友好的姿態去暗示他的時候,他自然也就想不起來要攻擊小苗了。小苗就安全了。
對于那些語言能力和理解力都發展得不錯的大孩子,他們可能很清楚界限,但仍然出現一些明知故犯的攻擊行為。上述的方法無效的話,除了遠遠躲開,還可以探究導致他出現攻擊行為的緣由,以便從根本上消除導致他出現攻擊性行為的誘因。
導致孩子明知故犯攻擊他人的原因很多,諸如他在別的地方受到欺負,積累了大量的負面情緒,將這些發泄到比他弱小的對象身上;從周圍某些人身上習得了這種行為,日久成了習慣;因為受了委屈不被人理解,通過這種方式發泄情緒;雖然知道這種行為不對,但是不清楚該以什么樣的行為替代,因而習慣性陷入同樣的模式……那些富有攻擊性行為的孩子,他們的爸爸媽媽通常對他也比較粗暴,但凡他有什么做得不對的地方,可能更多地通過體罰的方式來約束他。而他表現很好的時候,爸爸媽媽往往松了一口氣,樂得清靜一會兒,不再給予他任何關注。因此,孩子只能通過這些不被接受的行為來獲得更多的關注,并將他受到體罰帶來的負面情緒發泄到比他弱小的對象身上。如果是這樣,首先需要改變的是爸爸媽媽。爸爸媽媽不改變,孩子的行為就很難改變。
如果家庭環境沒有問題,當孩子出現攻擊性行為時,我們可以跟他討論一下,這樣對待對方,對方會有什么感受。如果對方如此對待他自己,他又有什么感受。如果想讓對方和自己都很愉悅,又該如何?
被攻擊的一方,我們一樣可以跟他討論,遇到這樣的情形應該如何去規避與轉化。孩子的想法也許比較幼稚,沒有關系,我們無須否定他,只客觀地幫助他分析一切,提出我們的建議,讓他自己去判斷就好了。如果我們經常以這樣的方式跟孩子探討,不僅可以解決這個攻擊與被攻擊的問題,還可以幫助孩子打開心扉,養成遇到困難拿出來跟爸爸媽媽討論的習慣。如此,不管他將來遇到什么難題、挫折,我們都有機會成為他的堅強后盾,他就不會因為得不到心理支持而走上我們無法接受的道路了。
當然,我們也可以教給孩子一些應對的策略:
● 當發現對方試圖攻擊自己時,平靜地提醒他:“如果你這樣對我,我只好跟別的小朋友玩了?!闭f完,走人。
● 做出一個暫停的手勢,大聲對對方說:“停!請你把手放下!請你跟我這樣玩兒(根據孩子經常遭遇的情形提示做其他動作)!”
● 當情況緊迫時,可以對著對方大聲喊叫。這種帶有力量的姿態會讓對方害怕,他就可能停止攻擊行為。
● 根據自家孩子的特點及對方的特點,采取一些更有針對性的應對策略。
……
爸爸媽媽在身邊,一切都好說。倘爸爸媽媽不在身邊,是不是又該糾結了呢?實際上大可不必。正是在打打鬧鬧的過程中,孩子們才能通過切身體驗悟到更好的交往方式。當發現某種模式不能給自己帶來“利益”的時候,他們會嘗試調整自己跟對方的互動模式,所以我們經常看到,一個富有攻擊性行為的孩子某一天不攻擊小伙伴了,一個原本很溫和的孩子突然出現攻擊性行為了。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打斗是孩子發展的一種需求。如同其他哺乳動物的幼崽一樣,正是通過這樣的嬉鬧,他們習得了生存的本能,懂得了如何與伙伴互動,如何拉近關系又保持適度的距離。因此,打斗也是孩子學習的一個手段,是他們權衡自我與周圍環境關系的一種有益嘗試。提供機會讓他自己通過嘗試得到的這些經驗,比我們直接教給他相關的經驗更有意義。因此,只要保證不出大的亂子,我們大可不必過于緊張,甚至可以有意讓孩子嘗試自己去處理一些問題,給他一個鍛煉的機會。哪怕他因此有些挫敗感,對他的成長也是有益的。我們無須為孩子安排好一切,將他完全罩在我們的羽翼之下,給他最好的保護。否則,我們就相當于懷著好心剝奪了他自我成長的機會,反而會妨礙孩子的發展。
下一篇:惱人的“詛咒敏感期”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孩子越小,情緒感受力越強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